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收入水平相距悬殊,导致在生活水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客交往过程中,处手“弱势”的乡村居民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部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等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社区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管理的对象,忽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权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将社区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本文在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利益的双赢,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启智  向银 《经济问题》2012,(9):123-125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由于自身素质不同,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对旅游发展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并且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有差异。通过利用对应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中,打工获得的薪金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为农家乐提供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对农民增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由于自身素质不同,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对旅游发展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并且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有差异。通过利用对应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中,打工获得的薪金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为农家乐提供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对农民增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社区参与旅游的成败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协同程度和行为的协作方式密切相关.贵州天龙屯堡"政府 旅游公司 农民旅游协会 旅行社"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它兼顾了社区利益,发挥了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构建天龙屯堡"四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蕴含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存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天龙模式的独特性及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探索,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文章着重研究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标系统优化、运作系统优化、支持系统优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3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0、2013、201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不同区域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转型升级因子及经济支撑因子是影响我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子;②从旅游业影响因子静态指数看,东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部旅游城市,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经济支撑因子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特征,转型升级因子指数则与之相反;③从旅游业影响因子时空演变特征来看,各因子指数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东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旅游内核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中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转型升级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转型升级因子始终是驱动西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最后,就不同类型旅游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甘肃省14市(州)2015—2020年乡村旅游运营效率情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15—2020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的运营效率值,进而采用Tobit模型分析乡村旅游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5—2020年间甘肃省乡村旅游运营效率整体偏低,在时间趋势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从市(州)的具体情况来看,各市(州)乡村旅游运营效率差异显著,仅有张掖市和金昌市持续保持运营有效。(2)乡村旅游资源、交通便捷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政府支持情况对甘肃省乡村旅游运营效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捷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乡村旅游资源和政府支持情况的影响程度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强化品牌建设和人才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兴旅游产品,是以乡村社区为生活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形态。本文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概念、模式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保持本色、突出特色、重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防止城市化倾向、加强政府的管理指导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条件随之改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结合乡村旅游的突出公共产品属性,为了发挥乡村旅游对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的的关键作用,将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分析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现状,指出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以期充分发挥各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开拓者、规范者、协调者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婺源县33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绘制游客情感地图,分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定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特征上,游客高情感值主要分布在婺源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情感热度自东部、北部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呈现出“二核三次多从”的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特征明显。(2)在时间特征上,游客情感值在不同月份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高值常常伴随着季节性景观的展现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的开展而出现,呈现出时间上的同步性;游客情感均值月度波动程度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成熟度。(3)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与住宿、旅游政策与服务和游客个性化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交通的距离、旅游信息平台的数量是控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产业化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带动乡村振兴。以浙江湖州为例,梳理湖州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演变与特征,揭示了生态产业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乡村生态产业化沿着生态资源治理与保护阶段、农家乐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升级演进;通过生态资源治理与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多种方式促进乡村生态资源的累积,形成以自然生态资源、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和田园综合体带动的四种乡村生态产业化模式。湖州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形成主要是政府行为、生态资源、区位条件、农民生态意识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比较不同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不同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感知因子。通过对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三个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九寨沟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整体评价更好,更支持旅游业发展;周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和成本感知相对较弱,而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相对较强。回归方程揭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正面感知是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居民感知与态度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今后应逐步建立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旅游地管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忽视。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现象,指出政府履行的职能重心应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乡村旅游的启动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依次发挥好开拓者、规范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地理》2012,32(5)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相关建议,为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相关建议,为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治国  苏勤  陆恒芹  潘轼  冯书春 《经济地理》2007,27(6):1046-1050
乡村旅游在国外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形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也反映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立足点集中在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建立;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具有研究内容丰富性、方法手段先进性、区域尺度二元性、政策引导规范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以大连大长山岛为例探究旅游地居民——家庭旅馆经营者对旅游给当地社区带来影响的看法与感知,以及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这些家庭旅馆经营者对旅游的感知。根据因子分析法,家庭旅馆经营者感受到的旅游影响包括七个方面:经济影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作用、生活质量提高、常见的自然环境恶化、沙滩退化、海水污染和安静生活被打扰。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所有接受调查者按照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分为四组群,并建立了四组群与旅游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鸿 《经济问题》2007,(7):126-128
从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就乡村旅游的定义、起源、发展动因以及乡村旅游对目的地产生的双向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以下启示: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要重视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要调控作用;要强化目的地居民的参与性;要重视乡村旅游者的体验性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陈志军  徐飞雄 《经济地理》2019,39(10):231-239
以长沙市3个代表性乡村旅游地为例,基于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和旅游地发展8个潜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机制假设结构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的结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均对乡村旅游地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旅游供给间接影响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分别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目的地管理、旅游区位分别具有最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旅游需求总效应最大,目的地管理总效应最小。②二维影响因素中,核心吸引物、资源区位和交通区位、制度支持、旅游需求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供给结构、旅游营销创新等因子对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③驱动力的相互影响及主导驱动力阶段性转换推动乡村旅游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