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弱势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如此大一个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孙志刚惨死"案就折射出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领域的空白和缺失.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总之,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有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偏差,属于贫困生群体.这一群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所重视,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属于"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着职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又称"脆弱群体"。本文所讲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孤寡老人和一部分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本课题提出建立以社区为载体,多渠道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胜利油田胜北社区、石油大学新菏社及东营市金属结构厂等社会各群体结对共建,让志愿者参与"爱心互助"、"爱心扶孤"、"孤寡老人救助"等活动,建构起了源于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照顾和服务的社会义务支持网络,在推进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寡老人、家庭贫困的社区特定弱势群体的管理服务方面走出一条体制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是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照顾的群体.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生活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大局,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因此其权益保护问题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出发,剖析弱势群体社保制度建设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完善弱势群体社保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于峰 《改革与开放》2012,(24):90-91
农村老年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28.5%的农村老年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显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社会转型、制度、子女以及风险社会等因素造成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要解决该问题应从四方面入手:引起老年人与政府对问题的重视;增加对老年人的财政投入;增强子女及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能力;加强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角度看,弱势群体就是贫困群体。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近年来有学测算,贫困群体的总规模约在1亿人左右,包括城市的三无人员和农村的五保户以及部分残疾人等。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人们往往把他们看成是社会的负担、政府的包袱。如果改换视角,就会发现弱势群体除极少数完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群体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犯错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群体。明确界定弱势群体,深层次分析此群体的犯罪特点,对于控制和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中“弱势群体”的特点及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代价,新的社会群体——"弱势群体"逐步浮现出来,并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改革中"弱势群体"的凸现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城乡贫困人口。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低、贫困程度较深。城市贫困人口包括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9.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原因,广大农村弱势群体仍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金融服务.如何紧密结合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惠玉荣 《发展》2003,(7):29-30
一般来说,社会弱势群体是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国家中的边缘性社会群体,即社会意义上的边缘人和地理意义上的边缘人,是特指在社会中由于某些障碍的存在,缺乏经济、社会等机会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弱势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内部没有组织化,不具备群体意识,收入低、工作条件差、文化程度低等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城镇贫困群体包括特殊性群体。即家庭平均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下岗职工、失业职工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主体,另外还包括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  相似文献   

11.
Sound economic arguments exist for social security in a market system, since it can promote efficiency and equity. Furthermore, social security can reduce the risks of economic insecurities caused by unemployment, poverty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For a developing country, South Africa has a relatively well-develop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owever, it cannot address all the needs without major fiscal adjustments. The most viable approach may be to target only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s, although such an approach may be criticised from an equity perspective. An important limitation of the South Africa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that many unemployed individuals go without coverage, which may contribute towards instability. It may be necessary to revisit public works programm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相似文献   

12.
Under apartheid, the trappings of a welfare state for whites were created. Over time, social security was gradually extended to other groups, and recently social assistance benefits were equalised. This left South Africa with high social security levels for a middle‐income developing country. However,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ill large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needs of vulnerable white groups under apartheid, among whom unemployment was minimal, given their preferential access to jobs and education. Thu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now has inadequate provision for the most vulnerable, the unemployed. In contrast, four out of five pensioners receive a means‐tested social pension — a major poverty‐alleviating factor in rural black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partheid and the more recent democratisation, and assesses its major deficiencies, the forces acting for its expansion and the binding fiscal constraint.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启辉  张帆 《特区经济》2010,(4):138-13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经济转轨过程中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居民收入差距却出现了日益扩大趋势。城镇贫富差距扩大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康发展,成为制约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障碍。为此,政府应该从新的视角入手,充分认识政府应充当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且席卷全国的“民工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社会流动加快的必然产物。特殊的国情、农村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城市发挥较大的“拉”力是构成其规模之大、影响之远的重要因素。“民工潮”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结构的升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整个农村的新变化并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积极推进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文章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税开征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赛迎 《特区经济》2007,(8):234-236
社会保障税立法时机的把握,应是当时而立。根据SWOT分析法的系统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不仅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税收理论上的内部优势,而且还具有了政策支持、制度借鉴和实践条件等开征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虽然社会保障税目前在我国的开征也存在一些制度构建的困境和外部税制环境的制约,但还是完全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因此,我国应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进程,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税,以顺应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2001—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震  苑平  徐琼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27-3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项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项事业。文章对“十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十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状况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工荒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4):72-74,100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低。整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In the absence of adequa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many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poor and vulnerable, cope through migration-related remittances. However, when remittances, internal or international, provide social benefits similar to public transfers they may overlap: ‘crowding-out’ effects occur. Employing three long-sample Vietnam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surveys undertaken during the 2000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rowding-out effects of remittances in Vietnam,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has experienced a soaring inflow of remittances since 2000. Significant crowding-out effects for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mittances on income are found below the poverty line in Vietnam, consistent with an altruistic motive. Beyond this, transfer derivatives are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both areas, suggesting a switch of motives from altruism to exchange at the poverty line. The substitu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transfers and remittances observed for the rural poor reveals key challenges to delivering an equal and effi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