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和判断以及美联储会议纪要透露的信息,认为美联储在2013年年底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率较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对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溢出影响,我国需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各项政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初显,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退出的选择,为何退出、何时退出以及怎样退出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进而研究具体的退出策略,并指出退出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后预测美国的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美联储在2012年12月12日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QE3的冲击还未结束,QE4又再次推出,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从引导经济上行预期、缓解财政悬崖、货币政策"去独立性"和全球流动性释放四个方面阐释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从货币政策调整压力、出口贸易冲击、资本流动不确定性、输入型通货膨胀、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外汇贷款波动、大宗商品及房地产价格上涨、美元储备缩水八个方面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联储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有着全面复苏的迹象。并且其复苏的趋势渐行渐稳。本文首先通过股票指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等一系列指标证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势必开始着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其退出一定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文章最后给出了应对退出风险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两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其规模巨大和持续时间都属少见。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背景以及传导机制,随后,本文根据政策传导效果和市场表现分析指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刺激作用有限,且给美联储及其他各国央行的政策操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刚一出台,立刻招致了国际社会的质疑,为何会引起轩然大波?它能帮助美国刺激疲弱的经济吗?并且不会扰乱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吗?这一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刚一出台,立刻招致了国际社会的质疑,为何会引起轩然大波?它能帮助美国刺激疲弱的经济吗?并且不会扰乱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吗?这一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8年10月—2021年10月的月度数据,探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方面,考虑到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上传导的方式,本文将汇率和贸易作为主要渠道,并加入金融渠道作为补充,分别代入VAR和SVAR模型中进行验证,以更全面地反映中美间的传导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的确会受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美联储逐步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中国物价有上涨的趋势。而当美联储采取加息等措施时,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但是这种压力并非是长期的,大约在5—6个月后逐渐减弱。同时,本文对疫情后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单独分析后发现,由于中国及时采取稳健措施,此轮的影响较之前而言并不明显。对此,我国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监测;合理引导和管控国际资本流动;加强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的预测、监控和应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货币量化宽松的传导机理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思考,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利率传导、资产结构转变与资产再平衡、信贷可得性、信号显示等渠道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会带来诸如损害经济自发增长、长期通胀压力、道德风险和财经纪律松散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坚持以谨慎的原则进行政策创新和操作,处理好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收益、国内效果和全球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的信用违约率卜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机,稳健推进金融创新成为战略性的课题.本文着重从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结合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行金融创新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金融稳定、金融业所持有的脆弱性,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客观需要。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应把握好相应的原则,营造好制度环境。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理想模式,要充分考虑具体退出的方式,程度及央行对整个退出过程的监管方法和监管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公布对中国金融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运用无市场预期和引入市场预期之后的GARCH模型,研究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贸易顺差额以及货币供应量这五个宏观经济数据的定期公布对于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股票市场,CPI统计数据的公布加大了日收益率的波动率,而其它经济数据的公布减小了其波动率;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公布对其价格行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金融期货价格波动限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期货价格稳定机制延缓了价格发现过程,并造成了流动性干扰,但从降低期货、现货交易总成本来讲,它还是利大于弊,因此设置价格波动限制是一种可行的政策,而且在期货、现货市场同时设定的效果最好。此外,从不同价格波动限制方式的影响来看,选择弹性涨跌幅限制可较好地发挥价格限制的好处,减小价格限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文化趋同在我国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融文化的内涵、区域金融文化趋同的标准及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区域金融文化趋同,将对区域金融合作发展、提升多元金融文化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论点。本文对创新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土地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地金融在整个金融机构信贷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在我国,土地金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土地金融的市场化运作,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金融的国外经验和国内现状,并对中国土地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山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2):50-58
金融创新对宏观政策的制定、金融市场运行、商业银行透明度均有影响,它能够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也能增大金融风险,还将对金融稳定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到今日是否结束尚无定论,但其所留给我国的启示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思,危机缘何而起?为应对危机,我们又应构建何种预警机制和防御体系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在此次危机是否结束尚无定论之时,我国的各项政策应如何调节?对此,本文将为您详叙评说。 相似文献
20.
东部繁荣背后的金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越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光隧道,看东部省市变迁的剪影——深圳福田中心区从一片田园旷野变成一座繁华气派的现代新城;上海浦东当年还是平房棚户的陆家嘴中心区如今俨然成了摩天大楼林立的新世界;而天津滨海新区,从飞鸟难觅、草木不生的盐碱荒滩,发展成投资创业的乐园,江苏沿海开发则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经济版图渐趋完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