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杨琨  刘鹏飞 《中国经贸》2014,(13):49-5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为主的都市经济圈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兰州都市圈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甘肃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流理论与方法,根据2010年甘肃统计年鉴以及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兰州都市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都市经济圈中外向功能量普遍较弱,城市流强度整体较低,有些地区由于过于贫困部分数字甚至出现“倒置”现象,都市圈内城市功能仍然较为单一,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较差,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广东省各城市均衡发展状况,运用城市中心性及经济关联强度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综合测度,构建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综合得分,确定中心性城市,并引入引力模型,以广州市为辐射源,测算省域内各城市与其之间的经济关联强度。结果表明:中心性城市同其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强度差异明显,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对位置关系影响较大,并基于此提出增强城市经济关联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源地、先行先试区和引进西方经济的主窗口,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备受关注。文章遴选出2018年广东省各地级市为分析样本,结合反映城市发展模式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征,剖析了当前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新格局的优势与短板,构建了涵盖14个指标的经济模型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对广东省进行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以总结经验,促进广东省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与支撑分不开的。如果把世界城市比作是一座高耸的塔,那么其周边的城市群就如同这个塔的“基础”。对于一个要建成世界城市的城市来说,夯实其所在城市群的总体经济实力,加强这个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现代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已经确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主要城市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并找出影响城市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广东省21个主要城市进行合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速度。文章最后,针对广东省各城市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是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然而,却鲜有学者对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本文选取广东省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200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广东省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为广东省政府进行规划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21年安徽省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10项指标来表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并借助SPSS24.0软件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信息浓缩为2个公因子,以加权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较强,并据此为安徽省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本文运用区位商和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区位商、城市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发展中的空间差异,指出了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整体提升城市能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城市流外向服务功能模型与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香港经济辐射能力最大,但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相互作用强度仅位居第四,且与珠三角东岸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远高于西岸城市;然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量珠三角各城市与香港陆路距离增减变动对进出口、外资等影响的弹性系数。在一定时期内,珠三角西岸城市经济发展与东岸城市仍将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内部地区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经济增长差距。资源贫乏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迅猛,资源丰裕的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增长却长期落后。本文基于"资源诅咒"的视角,结合21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广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郭源园  吴磊  曾鹏 《南方经济》2022,41(11):128-140
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大都市区乃至城市群内部高铁出行日常化、公交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高铁站点的选址对于提升城市效率往往有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铁路站点的选址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历史条件下的高铁站点选址远郊的现实原因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城市发展和高铁出行不断增加的现状,讨论了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高铁站点的必要性,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站"和"城"两维度对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效益(交通网络效益和经济集聚效益)进行分析,结合对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为实证案例的成本分析,探讨"站-城"融合视角下的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刘飞 《特区经济》2014,(2):188-190
欧债危机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尚未完全明朗。近年来广东外经贸增速减缓,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广东外经贸国际竞争力正在日渐下降。面对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新形势,指出现阶段影响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与日本外经贸发展进行比较,定位广东外经贸的发展阶段及各核心因素对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为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合才  辛艳辉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24-125
首先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并提取综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TOPSIS方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经济进行评价,得出郑州、洛阳、南阳等市经济发展位居前列,最后对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提出若干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段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本文,首先从时间序列角度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城市首位指数。其次运用分形理论从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规模结构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城市体系分形维数,得出城市体系基本特征:城市首位度不大;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趋于良好的发育状态;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城市间相互作用趋于加强。最后,从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城市带,强化节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全国重点镇和小城镇建设三个层次和角度提出如何加快培育和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城市体系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淮海经济区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颖 《改革与战略》2014,(12):101-104
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流动在流动规模、幅度、流向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迹象,资本流动新格局给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广东省是我国利用外资较大的省份之一,面对当前广东经济遇到增长的瓶颈,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持续经济的增长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实证法分析资本流动的新格局和广东经济利用外资的特点,并提出合理利用外资实现广东经济转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车晓惠 《特区经济》2010,(10):23-25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省,但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技术效率,并通过技术效率的分解提炼出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发现依靠技术进步以及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广东省城市相当少,并且达到DEA技术效率有效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城市虽然没有都达到DEA有效,但总的来说,它们的效率值仍然比较高;东翼和北部地区的城市技术效率都相当低下,其中,东翼城市的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都比较低,而北部地区相当低的规模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慧  罗萍 《特区经济》2012,(2):37-39
在低碳经济潮流下,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已成为广东外贸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广东既是经济发展强省,又是资源能源消耗的大省。针对广东外贸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产业体系、出口增长模式、低碳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及低碳贸易壁垒的应对等方面探讨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是全球经济、贸易、技术、国际规则等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是能源利用大省,探索广东模式降碳路径,可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文章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层面,充分考虑影响城市碳达峰趋势的静态和动态因素,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K-means聚类算法,全面分析广东21个地级市在GDP总量、进出口贸易、重点能耗三大视角下的不同分类结果,进一步研判不同类别城市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基于GDP视角的广东城市碳达峰类型可划分为4类,据其特征概括为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节能改造型、达峰攻坚型。基于进出口贸易和重点能耗视角,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城市始终不变,而后两类均发生不同的聚类变化。最后,针对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类型城市,建议广东走包容性碳达峰道路,鼓励"绿色示范型"和"降碳潜力型"城市先达峰,做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引领消费侧低碳转型,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允许部分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振兴经济的"节能改造型"和"达峰攻坚型"城市做好节能技改,布局低碳产业,在经济社会"小步追赶"的过程中错位达峰,形成有序可控的碳达峰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