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就是说,三十年来长期实行的国家对重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将逐步取消。这是农村继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第二个大改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引来农村经济的新高涨。 统派购制度必须改革 从1953年10月起,我国先后对粮食、棉花、油料和木材实行统购,对其它一百多种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应当肯定,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在过去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不发达,农产品一直比较紧缺;同时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不从农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逐步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同时,适当缩小统派购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购加价(比统派购粮食价格高50%)。二是1985~1988年,主要是取消统派购制度,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  相似文献   

3.
中发(1985)1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一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在这种新形势下,供销社如何加强农副产品的经营,需要认真研究对待。一、供销社在农副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供销社在农副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性——供销社据有产销,城乡连结的性质。它既经营产品又是农村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4.
经济结构调整是第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下半年,由于我国农村中发生了部分农副产品的结构性生产“过剩”,旧的产业结构已明显地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时,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搞好第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被确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进一步疏理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两年来,我国农村广泛开展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扩大市场调节、疏理流通渠道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实行了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通过以上措施,使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  相似文献   

5.
一、从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变化中引出的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超购加价;二是1985-1988年,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三是1989-1993年,主要是长期缺粮的局部地区率先对粮食统销体制进行了某些改革,后发展到全国统一实行购销同价,直至1993年底全国98%的县(市)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四是1994年至今,主要加强了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同时,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提高了粮  相似文献   

6.
两年改革带来的变化1985年,国家改革了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制。改革使农村经济出现显著变化,给国民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变化之一,是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对农村生产发展正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我  相似文献   

7.
一"六五"期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油连续多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城乡集市贸易日益繁荣兴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根据中央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规定,城乡集市贸易在此期间作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一)改革统派购制度,扩大允许上市的品种范围.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1984年将列入一、二类农副产品管理的品种由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应县对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步伐。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一、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后扩大了农民的交换自主权,使生产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保证。这是因为,统购、派购制度具有指令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必须按令  相似文献   

9.
一、农产品生产超常波动的状况及其影响 1985年,国家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为中心任务的第二步改革中,改革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合同定购,逐步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和规模,给农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些调整和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加快了我国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进程;广大农民在  相似文献   

10.
山区农民上缴积累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上缴积累靠卖粮的状况没有改变。信息不灵,流通不畅,技术落后,农民从事种养业随时要承受风险,只好找保险方式生产,重点生产那些“卖不掉,自已销”的农副产品,收入虽然增加,商品率却低,货币占有量不高,“饭有剩,用钱紧”的现象依然普遍。过去实行统派购,乡政府从农民卖给国家粮食的收入中扣去上缴积累部分,其余才给农民付现款。现在改为合同定购,多渠道经营,农民就将粮食卖到能支付现款的收购部门,乡政府统收统支积累资金也就困难了。二是农民以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看待积累。农村分户经营的实行,使部分农民误认为集体经济不存在了,把提取公积金公益金视为无偿占有,把收缴管理费和统筹费视为无理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副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取消了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对棉粮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合同定购(现对粮食又改为国家定购),对其它放开产品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经营,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和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流通滞后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生产与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买难卖难此涨彼落,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从广义系统而论,1979—1984年是处于一种生产前的供给、产后的统派购与包产到户的低水平协调状态。农民虽然取得了生产自主权,但远没有完全导向市场调节;集体的统供与国家统给派购仍在发挥作用,这种在新旧体制交替变换下的低级默契,构成了小规模农业经营单位与社会大系统的紧密连接,从而推动了农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这是改革先驱——包产到户与未经改革的统供给、统派购制度协调作用的结果。 1984年到1985年,是我国农村新旧生产经营体制交替阵痛时期。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集  相似文献   

13.
一 广东省调整农副产品流通政策,是1980年下半年开始的。主要包括:(一)缩小农副产品统购、派购范围,扩大议价范围;(二)调整统购、派购产品的购留比例或交售任务;(三)三类产品和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四)放宽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和议购  相似文献   

14.
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一改革给商业部门带  相似文献   

15.
李欣广(1986年度中青年农村经济讨论会论文)认为,农村经济改革第二步的目标是农村产业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实际上,第二步改革是以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特别是把粮食由统购改为合同收购开始的。去年初采取这一改革步骤的宗旨,就在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已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现在,我们应该把第二步改革的指导思想逃一步明确起来,把农村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确定为第二步改革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高瞻远瞩地引导经济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进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指的是农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种植业内部粮食与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实行的粮食收购“直补”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对粮农切身利益的关心,农民普遍表示欢迎。但据湖北省各地农调队调查反映,农民对国家粮食收购“直补”政策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普遍存在如下的意见:一、目前,“直补”粮食收购通常是按各村中晚稻上报面积及历史粮食订购情况分解到村,由村向农户下订单。订单计划(特别是对种粮小户的订单计划)存在一定人为因素,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农户当年的中晚稻种植实际情况。有的农户有售粮任务,但无粮食卖,有的农户有粮食卖,但无售粮任务或售粮任务少。为了完成国家粮食…  相似文献   

17.
一浙江省金华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三年多来,在完善土地承包办法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如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过于零星的承包土地,对林、牧、副、渔各业实行全面承包,等等,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于促进农村商品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农产品取消统派购制度、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地区性的合作经济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完善土地承包办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土地资源的使用问题。过去承包地局限于经营种植业。农产品取消统派购制度,允  相似文献   

18.
在一年一度的夏季农副产品收购工作中 ,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反映 ,过去每到农副产品收购季节 ,一些部门和单位便调兵遣将 ,争先恐后地在各收购网点的“发款结算处”抢占有利地形 ,一厢情愿地向农民提供所谓的“现场服务”。据调查 ,农民对此做法极为反感。这种“现场服务”具体表现为 :一是“现场扣缴”如农业税、各种定金等 ,一般由收购部门的结算人直接在发款窗口代扣代缴。二是“现场清算”乡镇经营管理站安排村、组干部现场清算“两上缴”和各类陈欠往来款 ;水管站现场清算水费 ;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现场清算贷款、融资等等。三是“现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所带来的深刻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再造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细胞;二是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全面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领域。这两项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济问题》1989,(8):20-24
一、改革的两条逻辑主线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沿着两条逻辑主线推进的.一条主线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获得了财产权利并不断明晰化,这是以农村普遍实行包干到户为契机的.实行包干到户,使我国农民获得了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权.由于实行包干到户之初,农民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所以对出售剩余产品的权利要求还是不强烈的.但是时隔不久,农民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必然会提出改变农产品统派购政策的要求,让他们获得支配剩余产品的权利.循着产权必须不断明晰化的内在逻辑,国家顺应了农民的要求,一个最明显的事情就是对所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的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