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根本立场上,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群众得实惠”。针对影响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和困境,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广东省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检察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4.
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关心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而要服务好群众,切实打牢推进社会和谐工作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最”字,在群众最盼、最需、最急、最烦、最怨的“五最”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在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任务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其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促进农民群众增收。  相似文献   

7.
萧疆 《经济师》2009,(12):273-27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学术编辑工作者来讲,“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就是我们面对的作者群。“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又阐明了“靠谁发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术编辑战线一分子,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贯彻到学术编辑实践中,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具体编排方案是不是贯彻了“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指针。让作者享受到“以人为本”的惠泽,是学术编辑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作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学术编辑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子彪 《新经济》2006,(11):17-18
中心论点:广东有四个“相对集中”:富人相对集中,穷人相对集中,工业化运动相对集中,城镇化运动相对集中。这四个相对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政府要做什么事?就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比如被中国民间目前称作“新的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对城市人口来说是不和谐问题的根本,这就需要政府创造一些条件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要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就要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全国人民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重点抓好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公平建设等“民心工程”,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好当前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发展理念的重要创新--简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重要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就是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之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只有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为实现其根本利益而努力,才能得到人民…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2005,(5):31-32
为了促进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的全面实施,2005年全国环境监察工作要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龙头,严肃查处大、要案,并以重点区域、行业执法检查、生态环境监察等工作为重点,全商推进环保执法监督工作.促进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新环保法明确了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开启了我国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法制化的新征程。环境与健康是世界性问题。近30年来,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面临着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认真研究、切实把握当前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基本特点和目标任务,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一、不让环境危害健康是人民群众应有的重要权益有人说,环境与健康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因为不让环境危害群众健康,是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环境保护事业"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张秀枝 《经济师》2011,(6):30-32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手段,即以人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正确解读"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8.
经纬新议     
纪陆 《经济管理》2004,(23):1-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减少社会对抗。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和服务人民群众,回答人民群众的思想诉求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善于对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望闻问切”,选择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能为人民群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民生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