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葛丹 《时代经贸》2008,6(3):20-2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一轮产业的转移,国际服务外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其中软件外包发展迅速.中国应抓住这一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拓展服务外包的国际市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把握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吉林省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剖析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状、问题和条件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路径:立足日韩外包,拓展欧美市场;以汽车与动漫为服务外包发展重点;依托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国际服务外包人才;优化和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服务外包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席卷全球.我国沿海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成功地承接了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烟台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烟台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是:从战略高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依托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政企合力,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拓宽国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使两者相互促进;加快成立并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资源整合,以提高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国际服务业正悄然向中国转移.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加工厂",那么今后的目标则定位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世界办公室".这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为此,商务部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本地实际,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阐述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省内各地谋划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点,我国在该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局限,从而制约我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中,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和服务贸易模式,并且正在迅猛发展。作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因素,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为寻求服务业发展的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文在对中国软件服务外包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中国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讨论,进而对中国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英 《当代经济》2007,(23):92-93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竞争环境.国际服务外包成为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对走向国际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中国来说,国际服务外包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下,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通过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策略,以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发展与整体提升,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进步、产业转移等推动下,服务全球化成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明显特征,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探析国际服务外包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并对上海如何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上海应该把握新一轮全球服务业转移机遇,在转型创新中抢抓国际服务外包高端业务领域,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的国际服务资源综合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1.
国际服务外包新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服务外包是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文分析了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了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业已经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国际制造业转移以来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转移.这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抓住机遇已经成为世界外包的中心.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中国制造”看作靠密集型劳动力赢得世界市场,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向世界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中国服务”正成为趋势。在此间召开的200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服务外包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面对国际现代服务产业的转移趋势,未来几年,中国将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一定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竞争优势分析:钻石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和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新的机遇.借鉴钻石模型,可以发现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的优势:基础要素优势明显,高等要素需要解决结构性矛盾;潜在的市场规模在加速增大;产业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强力支持加快发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多策并举;迎来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加速向中国转移的难得机遇.这些独有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中国在全球外包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国际服务业正悄然向中国转移。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加工厂”,那么今后的目标则定位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世界办公室”。这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为此,商务部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本地实际,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阐述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省内各地谋划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际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的新标志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对后发国来说,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使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占据更有利环节,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后发国基于发展服务外包实现产业升级的模式也许是个"美丽"陷阱。文章对后发国以发展服务外包为依托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18.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根索 《经济与管理》2005,19(4):68-70,87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当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热点。通过分析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发碾趋势,指出了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过程中存在服务外包业整体承接能力不足、服务外包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和重视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对多业务流程外包了解不足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日益加快,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发展尤为迅速。其中以IT为核心的国际软件外包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成为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中的主体。我国已经把软件产业定义为信息产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支持其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软件外包有利于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