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笔者于2001年<西安金融·钱币研究>第11期上发表了拙文<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根据其形制特征及史料记载,把它定为梁天监五铢的一种版式.主要史料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篇第161页摘录的南史中的一段话,即"南史南平王伟传,天监元年,封建安王,初武帝军东下,用度不足,伟取襄阳铜佛,毁以为钱."根据这一记载以及<隋书>食货志所说:"梁武帝乃铸钱,肉号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之说,笔者认为,南平王肖伟所铸之币必遵循武帝铸币形制,同时根据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特征所以得出了上述推测.文章发表后似觉意犹未尽,两年多来,又得内部五铢数十品,除一枚为蜀五铢外,其余均形制相同,现选拓15枚附后,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3.
"太和五铢"钱是北魏孝文帝所铸.孝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迁都洛阳并禁胡俗,改姓元氏,推行了全盘汉化."太和五铢"铸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因系动乱之时,朝局难安,设备与技工俱缺,政府花费了很大的成本,但不敷需用.政府便鼓励郡县民众设炉鼓铸,甚至允许民众输铜入官,代为铸钱.由于放铸民间,太和五铢的版式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4.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  相似文献   

5.
陕西<钱币研究>2000年4期刊出<汉成帝延陵东侧出土的五铢钱>一文,内中拓有三图.钱文秀美,钱形规整,确是一种精美的西汉三官五铢钱.西汉三官五铢的分期、鉴别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经常探索的一个课题.延陵出土的五铢(下称延陵五铢)是不是成帝时期的,确有必要对其识别.  相似文献   

6.
2000年夏,在集币市场一农民拿着一串五铢钱,约百余枚,钱体锈蚀较重,绿锈斑驳,但文字仍清晰可辩.我从中挑选了10余枚.这批钱大部分钱体厚重,钱文古拙,五字多数交笔为直笔,"朱"字上下方折,但书写随意,与后期上林三官五铢及昭、宣时期五铢不同.很显然这批钱应为西汉早期的郡国五铢,现选拓10枚供研究.  相似文献   

7.
郑明科  己文 《西部金融》2009,(11):86-86
图1是2009年9月1日开学发放给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上第186页的"曹魏五铢"钱币图.该教科书全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发行,本册主编马世力.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
五铢少见品     
近期,笔者见到一批生坑小五铢钱.这批钱正面类似龟兹五铢(见图),制作规范,钱形小轻薄,广穿,内外细郭(正面无穿郭),面文清秀细字,五字行笔微曲,五字中间交叉"点"与其他常见的各代五铢钱有明显的不同:常见的五铢钱的五字行笔是在中间"点"跨越交叉;该五铢的五字行笔是通过中间"横条"跨越交叉,铢字金短朱长,朱字上下方折,右侧笔划紧沿穿孔边坡.钱体锈色发黑,品相均极佳,属未流通前入土.据卖钱者讲,此五铢出土于江苏邳州市古邳镇.笔者查阅手头有关钱币工具书资料,均未查到该钱的归属,特此供泉家研究.钱径19.8,穿孔9,厚0.7毫米,重1.7克.  相似文献   

10.
<钱币研究>2003年第2期刊载候海智、刘百林同志的大作<传形五铢说蜀汉>,所提供的五铢拓片应为东汉钱币,不是蜀汉五铢.  相似文献   

11.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乾封泉宝铁钱为五代十国时楚马殷铸币.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马殷采纳谋臣高郁的建议,就地取材,仿唐高宗乾封年号钱,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古泉汇考>引<楚史·湖南故事>:"马殷置铁冶,铸大钱,可六寸围,重非铢两,用九文为贯,文日乾封泉宝."又据<十国纪年·楚史>:"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高郁请铸钱,文日乾封泉宝,以一当十."现存世的乾封铁钱有大小版式多种,背字文有"天"、"策"、"无策"、"天府"等.  相似文献   

13.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14.
在1999年末,江苏省宜兴市郊出土一批南北朝时期铸的钱币--"太清丰乐".据<简明钱币辞典>157页:"太清丰乐是南北朝时期铸钱.一说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公元547-549年)铸,一说为西凉张天锡称太清时铸.  相似文献   

15.
唐朝建国后,社会趋于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发展,才开始铸造本朝钱币. <归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四(公元621)年秋7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归唐书·食货志上>载:"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珠四系积十文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相似文献   

16.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爱不释手,把玩不已.是钱径24毫米,穿边长7毫米,厚约1毫米,黑漆古兼绿锈.在<简明古钱辞典>中只有一宣和通宝小平背"陕"拓片,且与拙藏不符.是钱后来在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中才对号入了座,应是枚稀罕的徽宗御书背"陕"异书钱,评定为二级,足见其珍.  相似文献   

17.
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止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既有图案,又有缀文的五铢钱与同时代的缀文半两钱,见之于出土报告和著录的却不多,钱上缀文超过八个字的五铢与半两钱.更是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8.
李鹏 《西部金融》2004,(8):58-59
最近一两年,陆续有几类直径超长的五铢被发现,引起了许多五铢爱好者的关注,而其价格也日益涨高.笔者先以大五铢代称,并通过收集到的几枚实物资料来具体探究这些五铢的性质、铸因.  相似文献   

19.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初期,社会较前安定,于建国前在部分地区已铸行"大中通宝"钱,明朝建立后,铸行"洪武通宝"币值五等钱币.<明会典>记载"洪武通宝每文含铜只二分,且为纯铜所铸."经测定3枚洪武通宝,含铜72.14--82.71%,锡7.73--8.72%,铅7.56 --16.63%,其成分均为锡铅青铜,非纯铜所铸.和同时铸行的"大中通宝"合金成分相同.这与历朝历代为补充铜料供应不足,回笼前代旧钱熔化改铸本朝新钱有关.  相似文献   

20.
蜀汉传形五铢,形制同东汉五铢,但风格与众不同,颇有独到的特点."五铢"二字传形且反书,面无内廓,背有内外廓.钱径24.0毫米,穿10.0毫米,重2.4克,光背.(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