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翠兰 《黑河学刊》2005,(1):119-122
鄂伦春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为8000多人,多居东北的黑龙江领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外界文化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解体。因此,重视和加强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自古生活于我国北方“极边”森林地带。特定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狩猎经济,决定了这个民族解放初前的文化形态突出的原始渔猎文化特征,口语艺术丰富而独具特色。采集、保存、研究这些当今较稀有的古文化遗存,有着很高的多学科研究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也是该民族作家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创作、发展赖以依托的基石,须汲取的养料、源泉。纵观四十年来鄂伦春民间文学的发掘、录著和研究,我们既可看到所展示的丰硕成果,也不难发现其开掘的局限性及失利的一面;既为幸存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欣慰,也因许多传世之作已经失传叹惜;既为涌现一批专业人才尤其是鄂伦春族人才而可喜可贺,又不能不为缺乏更多的民族文艺人才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一群生活在黑土地和兴安岭地区的画家们将表现视角对准了鄂伦春这一北方世居民族,创作出一批表现鄂伦春民族风貌的优秀作品。白英、赵晓澄、曹香滨、蒋悦、姜荣慧、徐成春等画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独特理解。另外,鄂伦春族艺术家莫鸿苇还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创制了桦皮画这一艺术形式,使得这一题材绘画的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一群生活在黑土地和兴安岭地区的画家们将表现视角对准了鄂伦春这一北方世居民族,创作出一批表现鄂伦春民族风貌的优秀作品。白英、赵晓澄、曹香滨、蒋悦、姜荣慧、徐成春等画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独特理解。另外,鄂伦春族艺术家莫鸿苇还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创制了桦皮画这一艺术形式,使得这一题材绘画的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5.
王盈  班晓青  常雪梅 《魅力中国》2014,(13):120-120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艾,是一种社会成员普遍心理情感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藏族服饰文化,是盛开在雪城高原的一朵奇葩。一方面体现了藏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在青藏高原上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也灌注了藏族宗教的深刻精髓以及藏族人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本文根据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基本特征.从服饰色彩、服饰的图案纹样、服饰的佩饰以及服饰中数字的广泛运用几个方面.来探讨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及其所体现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兰香 《魅力中国》2010,(34):117-118
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朝各代生活的缩影,传载着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信息,是帮助我们从事古代历史研究的线索之一。因而对于古代服饰的研究有着现实的必要性,随着考古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对服饰研究具有的更高的可能性。本文在立足于既有文献的分析基础上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描述性的研究,通过对唐代女子服饰的研究是理解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内外的广阔土地上。鄂伦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民族才开始实行定居,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形态。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稀少。鄂伦春民族在其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从鄂伦春民族的婚姻习俗中,可以发现两大特点:一是婚俗的原始性,二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族及其他相邻民族文化的融合性。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为研究人类早期婚姻形态提供了活化石。研究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既可以使人们窥见到人类早期婚姻制度之一斑,也有助于阐明形成鄂伦春民族个性和民族素质的来龙去脉;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与  相似文献   

8.
扎桑 《魅力中国》2011,(8):265-265
民族服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轨迹。邦典服饰是藏族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服饰文化,其形成与转换与藏族地区的自然、文化以及历史密切相关,从而成为藏民族民俗文化功能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清楚邦典服饰的民俗文化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邦典服饰与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使得文章具有较大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郭瑶 《魅力中国》2013,(34):61-61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独具特色。本研究主要对鄂伦春族的民族歌舞进行赏析与探讨,根据教育学与舞蹈学的相关知识,对鄂伦春族的舞蹈构成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希望鄂伦春族的民族歌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A民俗旅游的界说民俗旅游是旅游事业的一个分支.民俗旅游是人们以旅行的方式,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现象的游览观光;籍以满足其览胜、赏情、娱乐、探秘乃至购物留念的心理需求.B开发鄂伦春族民俗旅游业可行性依据黑河市爱辉区的新生、逊克县的新鄂和新兴3个民族乡是我国鄂伦春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在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上,虽然目前存在无经验和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但是其基本条件都是具备的.民族风俗优势鄂伦春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953年定居时,全国仅有3,262人.由于其社会形态是由原始社会末期以“乌力楞…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民族在以游猎为主体漫长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虽然带有浓烈的游猎民族的色彩,但也具有鲜明的鄂伦春民族的特征。鄂伦春人,因所生活的环境不同,而信仰萨满,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民族出于对自然普遍的敬畏,在生产生活敬祭活动和模仿生物活动技能中逐渐演变出了相对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璀璨明珠。传留至今的狩猎采集类的"斗熊舞"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如鄂伦春、赫哲族等传统体育形态多达百项,根植于民族经济文化之中。从生活文化、民俗体育等多维文化视角,具有丰富精神生活娱乐性,是在特定群体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世居少数民族体育形态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体育文化资源。传统体育形态不但具有多元文化价值,与时代同步发展,并与多种文化融合并存。  相似文献   

13.
刘晓 《魅力中国》2010,(3):300-301
苗族是中国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喜欢迁徒的民族,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南部。苗族服饰是苗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苗族的服饰文化记录着苗族历史的足迹,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苗族服饰中的图形纹样的构思、设计、造型不仅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习俗、社会制度以及民族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土瑶是我国瑶族支系中人口最少的支系,其传统服饰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服饰作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之书,充分反映了该族群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价值和民族特色.本文以土瑶服饰为主体,围绕色彩搭配、穿衣层次、刺绣特点等探讨它的特征及审美,并通过梳理土瑶服饰的历史变迁及现状,试图从自我价值的转化、缺乏传承的生存空间、文化自信的不足、审美观念的分裂等四个方面分析服饰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稀少,现有人口4,132人。“鄂伦春”一语,意为山岭上的人。历代统治者都把鄂伦春民族视为“野人”,汉族和其它民族称为栖林人。据秋甫所著的《鄂伦春人》记载,解放前鄂伦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处在原始氏族末期,他们过着一人一马一条枪,兽皮作衣,兽肉为食,住“撮罗子”,经常迁徒的游猎生活。狩猎生产以“乌力  相似文献   

16.
<正>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境内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鄂伦春旗、莫旗已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鄂温克旗列为自治区贫困县,"三少"自治旗还被确定为自治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作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快三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鄂伦春族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发展始终比较落后.如今,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口较少民族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可以说,鄂伦春自治旗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鄂伦春族能否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加快发展步伐是一件关系到该民族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有六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从民族形成的角度看,朝鲜族、 俄罗斯族是因为迁徙而形成的跨境民族;蒙古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则是因为国家重新划界所造成的跨境民族.在政治和社会形态,以及文化生活方面已经因为所属国家的不同而有了鲜明的差异,但是在文化传统上、 在民族习俗上,以及文化发展传承上,这些跨境而居的民族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和相同的文化DNA.因此,探究和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特定的意义,同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平稳定、 与中国合作的周边环境,也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宛春  徐青青  李静 《魅力中国》2011,(12):160-161
旗袍虽然源于清代旗人之袍,但是它是中西服饰文化的产物,现代旗袍设计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传统旗袍、改良旗袍、现代旗袍代表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观念,也悄然酝酿着新时代的未来旗袍将传统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合,一直是旗袍款式发展演变的规律,也必然影响着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师们将传统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合,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西方的服饰理念和制衣技巧,设计出更合理更富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旗袍,继承和弘扬旗袍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郁英 《魅力中国》2011,(5):276-276
百褶裙是彝族最大的特色,内涵非常丰富,以百褶裙为代表的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开发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又培育了支柱产业。我们可以以服饰为桥梁,将博大精深、古朴厚重的彝族文化搭起了走出来凉山,走向市场的崭新平台。随着现代人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文化深层次的挖掘,要适应文化变迁,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