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货币分析在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中央银行(以下简称"欧央行")货币政策决定的依据是"双支柱"分析,即货币分析和经济分析,这是其货币政策有别于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的显著特点。货币分析在欧央行货币政策中的重要地位源于对弗里德曼理论的推崇。不过货币分析亦备受争议。当前,次贷危机爆发后,欧央行货币政策遇到了挑战。欧央行的对策是将利率政策用于货币政策,通过向市场注资等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来培育金融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2.
县级央行处于贯彻落实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前沿,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使辖区金融机构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窗口指导"措施作出积极响应是目前县级央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要闻速览     
《黑龙江金融》2012,(1):4-5
1央行:今年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1月9日表示,2012年央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央行在召开的"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  相似文献   

4.
政策     
《证券导刊》2009,(26):6-6
货币政策正式开始"微调"7月8日傍晚,央行罕见地提前公布6月份信贷投放情况:同日,央行宣布次日(9日)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重新发行1年期央票便是直接表明了央行"微调"货币政策的态度。公开市场操作是观察货币政策动向的最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6.
肖崎  王迪 《济南金融》2014,(4):44-48
2007年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都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救助金融机构,央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不断恶化,引发对中央银行资本金的关注。央行在履行维持物价稳定和一些"准财政"职能时,资本金可能遭受损失,资本金的损失会影响到央行的公信力和独立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充足的央行资本金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邓志超  王莹 《新金融》2015,(5):22-27
当前我国内外部经济进入了一个再平衡过程。外部经济由前期"双顺差"非均衡状态走向"经常账户小幅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外部流动性注入减少,一方面要求央行构建常态的流动性供给机制,另一方面提高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央行有能力主导货币政策加速转型。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风险消化都需要货币政策转型以应对总量、结构和风险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货币政策的转型期实质上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转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型的主线是减少行政化调控、增强市场化调控,体现在央行的双重角色上则是政府的角色少一点,市场的角色多一点。  相似文献   

8.
自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6月1日成立以来,各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予以了密切关注.本文以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切入点,研究其"双支柱(two-pillars)"的货币政策策略及其联合决策、分散执行的操作框架,并介绍了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特点及各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及其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操作框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拟在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构建商业银行应对央行存、贷款利率调整而采取相应信贷行为模型,揭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原因所在,以此来剖析隐藏在商业银行"钱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央行打出一套调控"组合拳",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同时动用,三种货币政策手段一次齐出,这在央行历次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出乎市场的预期之外,可谓"指向明确,各有其用".  相似文献   

11.
金融监管分离后,各界都对基层央行新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展开了讨论。本文通过讨论造成现行货币政策工具在农村效用的不足的原因,提出发挥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动性,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各国央行开始意识到以维持物价和产量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忽视了信贷和资产价格对价格稳定的影响,但大多数央行决策者和金融界人士主张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应维持不变。在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上,他们仍旧坚持危机前就已广泛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只有当金融稳定风险影响到对通货膨胀和产量缺口预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才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近几年来,西方一些金融理论界人士开始主张将金融稳定风险包括在货币政策目标之内,甚至少数国家央行已通过采取"逆风干预策略"将其付诸政策实践。国际清算银行最近明确提出,各国央行有必要在维持价格稳定目标的同时,考虑如何系统地将金融稳定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本文围绕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将金融稳定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中;第二,如何定义和衡量金融稳定风险的指标;第三,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金融稳定风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窗口指导"是基层央行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衡量人民银行履职效能标准之一.然而实践证明,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央行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较弱,取得的效果不佳.如何进一步发挥基层央行"窗口指导"作用,增强运用"窗口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1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意外加息,美、欧、英、日、印等多家央行也跟进议息,由此开启了由各大央行领衔主演的议息"大戏".然而,新兴市场国家与欧美发达市场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距离却越来越大.由于澳央行和印度央行的加息举措主要目的在于管理通胀预期,而欧美、英、日经济仍面临各自的问题,市场的关注点集中在美联储可能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金额与细节上.目前全球货币政策可谓"南辕北辙",脱钩现象日益加重,由此也带来各国货币政策的相互干扰,市场神经因此再次紧绷.  相似文献   

15.
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以后,宏观调控成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基层央行作为人总行的派出机构,在宏观调控中的定位和着力点面临现实的选择.笔者认为,基层央行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工具有限,效应弱化,但可以发挥基层央行接近基层、了解情况的优势,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向微观主体传达货币政策,使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央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会计报表是央行各项业务操作的记录,它既是央行各项操作的结果,同时也是下一步操作的基础或制约.因此,通过透视美联储报表的结构变化,我们可以分析美联储在常态和危机时不同的货币政策变化轨迹,来探究其未来的货币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并将贷款市场、理财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短期和中期资金市场纳入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央行投放的中期资金相比短期资金能更有效降低中长期利率,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此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四因子"中长期利率定价框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量化了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受MLF加权利率及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程度,为央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确定中期资金投放规模和利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8.
银行监管职能分设后,央行将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的任务更加艰巨,地位也更加突出.基层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处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枢纽,直接面对着政府、银行和企业,其职能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央行货币政策贯彻执行的效果.笔者认为基层人民银行在负责传导和贯彻落实总行的货币政策时要更新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货币政策在基层央行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央行选择何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面临的经济问题,归根到底应该由央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来决定。"中国人民银行4月5日宣布,从2011年4月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一权威的书面沟通材料,构建了央行沟通指数,又基于传统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构建了央行行为指数,实现了对不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内容和方向的量化;同时,运用SVAR模型探讨了不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沪深两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央行行为产生的作用要大于并快于央行沟通.从作用方向看,央行行为和央行沟通在对股市收益率具有正向作用的同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市波动;从政策调节内容看,传递宽松信号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股市的影响程度大于传递紧缩信号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从股市周期看,熊市时期央行行为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央行沟通,而牛市时期央行沟通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则大于央行行为;从沪深两市看,两种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深市波动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沪市波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