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中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过剩现象日趋严重;地炼的崛起使中国石油市场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市场竞争加剧;成品油产量继续增长,出口成为调剂过剩产量的重要途径;替代能源占比继续上升,估计替代成品由3043万吨.2017年,中国炼油能力重回增长轨道,总能力将达到7.9亿吨/年,2020年达到8.7亿吨/年,建议国家适当收紧炼油项目审批权,合理规划炼厂布局.炼厂要加快炼油结构升级,推进智能化炼厂建设,从长远看,将逐步由燃料型转向化工型.  相似文献   

2.
王立敏 《国际石油经济》2011,(Z1):36-43,172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机遇与大挑战并存。截至2010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5.04亿吨/年,占全球产能的11.5%。中国炼油能力将继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所谓炼油能力过剩都是结构性的。预计2011年中国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至5.3亿吨/年以上,同比增长5.26%;汽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将超过7500万吨;柴油需求为1.68亿吨,增速回落至7.5%;煤油需求将达到近1900万吨,同比增长8%以上。替代能源对未来国内成品油需求影响较大,尤其在交通用燃料方面,多元化的趋势明显。预计2020年中国各类替代燃料有望替代2800万吨成品油消费量,约占全国成品油消费量的10%。  相似文献   

3.
2015年,世界各地炼油能力总体缓慢增长,总能力达到48.3亿吨/年,比上年增长约2600万吨/年,新增能力主要来自阿联酋和印度.原油加工量再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欧美炼厂原油加工量大幅增长;炼厂开工率继续回升,西欧地区大幅提升;原油价格下跌使世界主要炼油中心炼油毛利总体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北美地区炼油商继续扩大页岩油加工能力,欧洲炼油利润好转给持续调整多年的炼油业带来喘息之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业稳步发展.预计2016年世界净增炼油能力约4100万吨/年,总能力达48.7亿吨/年.在低油价刺激下,世界炼厂加工量不断增加,石油市场上的原油过剩将转变成油品过剩,最终导致炼厂开工率下降.未来几年,世界汽柴油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汽油毛利将远好于柴油.各国油品标准中的主要指标趋向一致,质量升级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云  朱和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5):19-26,112
2010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04亿吨/年,同比增长6.8%,总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全年炼油装置基本保持在高负荷运行,2010年国内原油加工量为4.23亿吨,累计成品油(汽、煤、柴油)产量为2.53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0.8%。"十一五"期间,我国炼油业实现了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的双增长,炼油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油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替代燃料发展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由大走强的关键时期。炼油总规模将继续扩张,炼油能力将突破6亿吨/年,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将持续上升,炼油装置结构和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千万吨级炼厂将增至30座左右,油品质量进一步升级,外资权益能力进一步上升,炼油工业的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将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产品标准将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深入;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在科学、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成品油总需求量随经济发展而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但2005年之后炼油能力过剩的状况才能逐渐得到改善。据FACTS—EWCI预测,2000~201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2.8%,2005年、201O年和2015年成品油总需求量将分别增长到11.042亿吨、12.591亿吨和14.335亿吨。2002年亚太地区总炼油能力为108930万吨。2005~2008年中国和印度将新扩建炼油能力8000万吨,预计2005年和2008年亚太地区总炼油能力将分别达到111545万吨和116000万吨。2008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的炼厂扩建又将开始。亚太地区提高油品质量的形势非常紧迫,这将导致部分结构简单的落后炼厂关停或继续投资进行设备改造。亚太地区各国到2005年将全部淘汰含铅汽油,2008年柴油达到50~500ppm硫含量的规格,2008年以后开始实行欧Ⅲ标准。成品油价格总体呈波劝上扬趋势。由于原油品质不断下降而成品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成品油和原油之间的价差也将在波动中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2015年中国炼油能力首次下降,总能力为7.1亿吨/年;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向地炼放开,原油加工量小幅增长,开工率维持低位;成品油净出口进一步增加,逼近2000万吨/年;低油价下炼油毛利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中国炼油工业发展需特别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放缓炼油能力增速,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化解产能结构性过剩;二是继续推进油品质量升级,继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智能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三是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将进一步发展,竞争将更趋激烈;四是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五是全面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机遇与大挑战并存。截至2010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5.04亿吨/年,占全球产能的11.5%。中国炼油能力将继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所谓炼油能力过剩都是结构性的。预计2011年中国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至5.3亿吨/年以上,同比增长5.26%;汽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将超过7500万吨;柴油需求为1.68亿吨,增速回落至7.5%;煤油需求将达到近1900万吨,同比增长8%以上。替代能源对未来国内成品油需求影响较大,尤其在交通用燃料方面,多元化的趋势明显。预计2020年中国各类替代燃料有望替代2800万吨成品油消费量,约占全国成品油消费量的10%。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成品油价格机制不顺外,我国炼油能力偏紧以及炼油布局不尽合理也是重要原因。本文在对我国炼油工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国内经济增长形势并结合乙醇、甲醇、生物柴油、二甲醚等替代燃料发展趋势,预计2010年、2020年我国汽煤柴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3亿吨和3.4亿吨,届时,我国炼油能力则需达到4.4亿吨和6.1亿吨。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6450万吨/年,而2009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仅增长0.9%。尽管如此,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国内炼化行业争上新炼油项目、竞相扩充产能的势头依然未减。随着今后几年国内新增炼油能力的不断投产,成品油资源过剩的矛盾将愈加凸显,国内炼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隐忧将更加突出: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成品油市场调控难度加大;产品出口压力增加;新建产能无法高负荷运转;物流瓶颈和市场饱和使"北油南运"持续受阻;炼化企业库存居高难下。鉴于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不明显,建议政府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调控产能增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成品油储备能力,扩大成品油管道运输能力,促进我国炼化行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的炼油和乙烯产业规划。到2010年我国炼油工业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年,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2010年我国炼油加工能力将达到4.0亿吨/年左右;到2010年,通过改造或扩建现有企业,增加乙烯生产能力438万吨/年,  相似文献   

11.
正6月8日,大连市发布2021石化产业链布局方向:到2030年,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炼油总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级、芳烃(PX)1000万吨级、乙烯1000万吨级,成品油收率低于33%,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比重达30%。可以看出,以绿色、低碳、高端、可持续和安全发展为特征的先进产能将成为未来我国炼油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目前,我国炼油产能严重过剩,亟待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我国有效炼油产能达9.4亿吨/年,  相似文献   

12.
徐海丰 《国际石油经济》2015,23(2):47-53,110,111
2014年,世界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总能力达到46.28亿吨/年,同比增加6125万吨/年,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炼厂加工总量创历史新高;炼厂开工率略有回升,总体仍在低位徘徊;炼油毛利总体水平下降。北美地区抓住页岩油产量增长机遇,重启扩能,炼油业迎来新的发展;欧洲炼油业处境依旧艰难,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亚太地区能力总体过剩,炼油业正在加紧调整;中东继续扩大炼油能力,提高生产清洁油品能力;俄罗斯投巨资改造炼厂,生产清洁燃料,增加向欧洲的超低硫柴油出口;非洲石油炼制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国家炼油投资停滞不前;燃料标准更加严格,世界各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未来世界炼油能力增速将放缓,2015年世界新增炼油能力7875万吨/年,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东、中国和拉美;全球炼油业的开工率将降至约80%。  相似文献   

13.
朱春凯 《中国石化》2014,(11):32-35
今年来成品油价格的下跌,税务监管的完善,使国内炼油行业利润缩水成为必然,受影响最大的是地方炼厂。近年来,国内炼油产能不断增加,2014年初全国炼油总产能达到6.93亿吨/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初,中国石化的炼油能力约为2.8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能力的41.69%;  相似文献   

14.
韩国的炼油工业只有31年的历史,但在日益繁荣的韩国经济的带动下,炼油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年前,韩国炼油能力超过新加坡,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和中国的第三大炼油国。目前,韩国炼油工业拥有一次加工能力9500万吨/年,比60年代炼油工业发展初期扩大了约20倍。到明年年底前,韩国炼油能力将增加到1.32亿吨/年,不仅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将把过剩油品出口到邻国,进而使韩国成为亚洲地区的油品出口国。中国对进口油品需求的增加和运输成本上的优势,将成为韩国出口油品的主要销售对象。韩国炼油能力的扩大和日本油品市场的解控,将给东亚地区的油品贸易格局带来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为64.2美元/桶,同比降幅为10.5%,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和需求艰难平衡;美国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继续加强;全球油气发现储量大幅增长;油气资产交易量减额增,美国页岩油气资产交易首度降温。中国原油和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双破70%,成品油出口量首破5000万吨;油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初见成效,估计原油产量为1.91亿吨,同比约增长1.1%,天然气产量为1738亿立方米,同比约增长9.8%;炼油总能力上升至8.6亿吨/年,民企占比明显提高;油气体制改革力度空前。预计2020年国际油价将维持震荡走势,布伦特原油均价为60~65美元/桶;全球天然气供需总体宽松,天然气价格将保持低位运行;勘探开发投资预计为4756亿美元,同比增长7%;新增产能多,需求增长放缓,乙烯业的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美国页岩油气行业资产交易或将重新活跃。中国上游勘探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历史高位,原油产量有望达到1.94亿吨,天然气产量上升至1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将加快推进;炼油能力过剩形势将更加严峻,乙烯行业利润继续收窄。  相似文献   

16.
钦州石化产业园位于北部湾北端中心位置,高温多雨、干湿分明,夏长冬短,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是钦州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产业园区之一,也是钦州乃至广西最重要的核心支柱产业园区之一。到2012年,将形成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启动大型芳烃项目建设,建成30万吨级油气码头及航道,园区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年产值能力达1000亿元;2016年,力争形成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2000万方原油储备能力,启动建设乙烯项目,园区建成面积21平方公里,年产值1700亿元;2020年,建成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芳烃,建成面积30至35平方公里,年产值2700亿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亚太地区炼油能力持续增长。2012年油品需求略有上涨,炼油毛利小幅回落。预计未来亚太炼厂将继续扩能,导致毛利下降,特别是汽油和柴油将持续过剩。亚太地区炼油投资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需求、油品价格差异、供给安全以及清洁燃油的挑战。2012年亚太地区仍然是油品净进口地区,但预计今后几年净进口规模会下降,特别是汽煤柴油将持续过剩。但预计到2020年,由于后期炼油扩能步伐的减缓,亚太地区的油品净进口会重新跃上新的高度,汽煤柴油过剩量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世界炼油特别报告指出,2004年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尽管炼油厂总数继续减少,但炼油能力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4年底,全球原油加工能力从2003年的410272.8万吨/年增至412044.5万吨/年,增加了1771.7万吨/年。  相似文献   

19.
<正>据报道,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共同推进揭阳2000万吨/年南海炼油项目,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这意味着华南地区又一大型炼油项目在不久的将来投产。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已经投产,中海油惠州炼厂二期也将于年内投产。民营企业的一个个2000万吨/年以上的大炼油项目也在纷纷上马。根据已基本确定投产的项目测算,2020年前我国累计将新增炼油能力1.2亿吨/年,总炼油能力将达8.7亿吨/年。在国内炼油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新的大型炼油项目仍在不断上  相似文献   

20.
高健 《中国石化》2014,(7):90-91
<正>近期,受柴油炼制利润大幅下跌拖累,亚洲石油炼制利润已经进一步回落。国际油价的上涨给亚洲炼厂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从长远来看,随着亚太地区大量新增炼油能力以及剩余产能的涌现,未来成品油市场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亚太地区炼油利润将持续承压。首先,亚太炼油能力持续增强,将加剧供需失衡局面。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炼油能力净增1010万吨/年,总能力达到45.88亿吨/年。但从各地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