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出发,通过构建产业生产率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并运用中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别性,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具有显著性,其他区域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分析信息通信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促进多样化集聚;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显著,而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高创新能力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专业化集聚的负向影响和对多样化集聚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还可能促进碳减排。本文运用双重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模式下的集聚均有利于碳减排,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两种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均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然;在2005—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2015—2020年影响却显著,且不同行业的集聚形式对碳减排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引导产业合理集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积累的红利,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碳减排。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其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产业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对苏南地区空间合理布局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进一步集聚,优化空间合理布局,必须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对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空间合理布局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和优化空间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价值链的纵向分解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交易的迅速增长。产品内分工引致对贸易政策作用的传统分析不再有效。本文通过梳理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图探寻相关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匹配样本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越明显;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建立一个空间集聚影响因素模型,就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存量不仅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能通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区域的服务业发展;而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均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联动,共享知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共同推进整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LS方法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映为对工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其中,物流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依次递减,表明现阶段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大。鉴此,应构建国家价值链,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学和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助于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以劳动力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产业链上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削弱了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同时也成为引发我国当前经济困境的外部冲击源,而对于外部市场的过分依赖则使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巨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产品内分工是当今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参照系,对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扩张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分工与分工交易经济是研究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已有研究往往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鉴此,构建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要素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结果表明,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进行实证对象能更好地解释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城市群及其内部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发展需要重塑价值链,力求在供给侧实现从高增速向高质量转换,在需求侧实现从外循环向内循环转换,在动力侧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立足现实需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内外循环优化以及创新驱动价值链攀升。遵循“加强价值链整合、推动融合化发展”“打造多层次载体、推动集聚化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国际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端化发展”“加快服务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减排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可 《金融研究》2018,451(1):67-83
将环境污染视作非期望产出,在一个拓展的增长收敛框架下讨论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及其理论机制。基于2003-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构建了一个测度区域一体化的新方法,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估计了跨省城市一体化和省内城市一体化对污染排放强度收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城市间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并有利于减排,且近年来这种减排效应愈明显。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出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增长收敛是污染排放收敛的重要原因。中国应利用好区域一体化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双重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构建城市间共生互利的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减排。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带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主动志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际利益补偿,是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的治理机制,其建立在区域外部性理论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外部性的治理方式可知,"庇古税"模式和"科斯模型"均具有理论可行性.而选择何种模型,往往与一国之财政体制密切相关.我国基于现行财政体制所选择的"纵向转移支付",是一种不完整的"庇古税"模式.这一现实决定了目前所试点的区际利益补偿,只是对既有责任逻辑的另一种加持,导致区际利益补偿存在着补偿动力不足、补偿标准低下、补偿范围狭小等问题,应当回归到权利思维逻辑中.而要构建权利逻辑下的区际利益补偿,需要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包括事权的细化以明确补偿范围;财权(力)的差异化配置以增强补偿能力;转移支付制度的多维度完善以规范补偿体系,最终构建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三角财政关系.在这一基础之上,区际利益补偿才能调整适应理论界所设计的权利化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问题之一,而传统的贸易条件理论不能全面地说明中美贸易利益问题.采用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条件理论,计算和分析中美贸易中八个典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5年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并根据其变化趋势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The soft budget syndrome is ubiquitous in federations. It emerges whenever a high tier in a fiscal system provides extra resources to a lower tier to prevent the latter from failing to reach a mutually agreeable predetermined target. Interregional income redistribution is also an endemic feature of most federations. We show that the center’s ability of making interregional transfers ex-ante and ex-post cures the soft budget syndrome whenever the center is perfectly informed ex pos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interregional transfer scheme makes it a dominant strategy for each regional government to truthfully reveal its privately held information ex-an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