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经典的信任博弈框架,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比较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信任行为。实验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控制了性别、民族、兄弟姐妹数量等人口学特征后,农村身份对儿童的信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一方外出务工对信任水平均无显著影响。从被信任度来看,三组儿童中,城市儿童被信任度最低,农村留守儿童被信任度最高,但考虑人口学特征后,农村身份、留守身份均不影响被信任度。结合儿童在利他实验中的表现,文章还发现在利他行为中表现为无私型的儿童比平等型和恶意型有更高的信任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年龄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而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更信任他人。 相似文献
2.
作为行为博弈的代表性实验之一,最后通牒实验中提议者公平分配方案的提议行为和响应者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行为表明人们具有超越经济人自利的公平感。本文围绕最后通牒实验。简要梳理了最后通牒实验的渊源、争议及其相应发展,同时对最后通牒实验中的公平感及其神经基础做了简单介绍,最后针对公平感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介绍了一个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用爱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爱解答他们心灵的困惑;用爱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让他们在学校里找到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已经引发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代养人身心压力增大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确保员工薪酬公平感是每个企业不可忽视的任务,经理论分析得出:实施市场薪酬调查以保证员工的薪酬外部公平感;通过科学的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保证员工薪酬纵向公平感;有效的绩效考核保证员工的薪酬横向公平感。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平感与税收遵从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社会公平感与税收遵从之间的关系。实验的结果支持并且验证了如果纳税人是不公平的受害者,那么其税收遵从水平会下降;如果他是不公平的受益者,则其税收遵从水平会提高这个假设。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同等程度不公平感对不公平的受害者的税收遵从的影响大于对受益者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有这么多孩子,我很高兴,我喜欢孩子。当一个孩子来的第一天晚上哭着要找妈妈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是对她来说却是奢求。她本该是像其他小孩一样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我开始焦虑,要怎样负担起这个责任。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农村居民幸福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幸福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省份,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居民调查、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幸福度评价模型等发现,经济问题仍是河南省农村居民幸福度提升的基础;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幸福度的因素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度的重要因素;老人及离异、伤偶或独居的人的幸福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儿童的竞争偏好是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对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形成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发现,在社会竞争(与他人竞争)情境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竞争偏好差异。文章基于实地实验,从自我竞争的视角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的竞争偏好。结果表明:在自我竞争情境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无论是在竞争偏好方面,还是在为自己设定任务目标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父母缺席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会竞争态度,对儿童挑战自我或自我提升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在不涉及社会交往的竞争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具有较高的进取心。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5-2016年五个国定贫困县137所农村小学两期追踪调查数据,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差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总体上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分离效应\"会显著降低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而\"收入效应\"会显著改善儿童的身心健康,抵消\"分离效应\"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父母外出的\"收入效应\",减少\"分离效应\"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离婚率连年快速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定量评估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首次采用追踪数据(CFPS)定量评估了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冲击及其动态演变,为理解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供了一个新观察视角。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离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短暂的负向冲击。按自评收入分为5个阶层,离婚当年人们遭受的幸福感损失,相当于从中等阶层下滑到最低阶层。离婚对幸福感不存在长期影响,离婚者与从未离婚者之间的幸福感落差在离婚3年后即基本消失;是否再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男女、城乡、不同教育水平、有无子女等不同群组幸福感受离婚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共同动态演变趋势。考虑到离婚个体在离婚前夕的幸福感水平,应该已经低于其他已婚者,那么离婚应该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离异者幸福感恢复迅速表明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其心理上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离婚主观成本相对较低,或是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应该审慎地看待离婚对幸福感没有长期影响的结论,该结论不应被视为支持乃至鼓励中国居民离婚的经验证据。本研究仅显示:一个离过婚的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4.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的收入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人们的收入保持着快速增长。但各地、不同人群的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人们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作为经济学中衡量贫富差距的公认的指标———基尼系数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基尼系数的涵义以及应用得到重视,同时,基尼系数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重视基尼系数,及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预算松弛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预算松弛导致企业预算失灵,因此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西方学者认为,要解决预算松弛的控制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探寻预算松弛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预算松弛的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对国内外预算松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Japanese voters became happy and/or unhappy due to the results of the General Election in 2009. We conducted a daily web survey for seven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election, obtaining 1068 responses. Estimating a fixed effects model, we found that among those whose expectation differed from the reality, supporter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DPJ), the winner, became significantly happier, and supporters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LDP) and New Komeito, the losers, became significantly unhappier on the day following the election. However, happiness returned to the previous level in one or two days, implying people adapted to the news very quick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ppiness level of those who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ction results were realized did not change. In a word, only unexpected results matter. Dividing those who support the policies of DPJ into two groups, those who expect material benefits from the victory of DPJ and those who do not, the obtaine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supporters of the winner (DPJ) felt happy was not because they obtained material benefits from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7.
Talita Greyling Stephanie Rossouw Tamanna Adhikari 《Th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Suid-afrikaanse tydskrif vir ekonomie》2021,89(1):25-43
The COVID-19 pandemic led many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lockdown regulation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Though lockdowns do minimise the physical damage caused by the virus, there may also be substantial damage to population well-being. Using a pooled data set, we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andatory lockdown and happiness in three diverse countries: South Africa,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hese countries differ amongst others in terms of lockdown regulations and duration. The primary aim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lockdow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notwith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ry or the strictness of the lockdown regulations. Second, we compare the effect size of the lockdown on happiness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We us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ckdown and happiness and a Least Squares Dummy Variable estimation to study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 size of the lockdown by country.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lockdown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e in happiness, regardles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or the type and duration of its lockdown reg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size differ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sense that the more stringent the stay-at-home regulations are, the greater it seems to be.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三个维度研究了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安全意识明显不足;亲情感缺失和人际交往存在困境;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其网络受骗、结交网吧不良社会人士等也较为明显。最后,从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和网络安全三者结合的维度构建了浙江省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