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利 《中国金融》2012,(10):64-65
商业银行实施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核心是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银行的信贷文化、信贷政策、管理流程和产品创新等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是指为实现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本文拟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方面着眼,分析信贷政策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强化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管理的对策,以期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将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包括在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方面大有作为。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和调整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控手段,通过信贷供给的杠杆导向作用,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发展走上良性轨道。业务模式的转变与调整包括绿色信贷政策创新,实行区域化与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再造商业银行产品服务模块,实行1+X综合营销运作模式,与社会各职能部门高度合作,商业银行卖出部分资产并对增量和存量进行调整,激活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为发展低碳经济储备信贷资金。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45家商业银行2007—2020年的数据,通过DEA模型测度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并通过PSM-DID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即在实施初期,由于成本效应的存在,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负向的且逐年加深,但在2016年开始转变,随着政策实施的逐步深入,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并转变为正向影响,风险管理机制、声誉机制、交叉销售机制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最终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在此基础上,从行业自律机制、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等角度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贷政策与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对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就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和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入手,对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信贷结构调整及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对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就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和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入手,对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信贷结构调整及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总纲,统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全局,决定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方向。国际活跃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运用信贷政策,调控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信贷政策管理体系,是需要突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积极顺应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监管要求,创新完善信贷政策框架和管理措施,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商业银行坚持以客户集群化开发为经营策略、以提升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为基本方向,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支持绿色发展和防范风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64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政策效应存在3年的滞后性;绿色信贷政策可以削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但对非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明显;增加绿色信贷份额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创新性,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领先同业十分重视运用信贷政策,管控信贷经营.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效益。近期,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下发了《行业信贷政策管理暂行办法》及房地产等八个行业的信贷政策,并重点突出了行业限额管理、信贷准入与退出、区域和产品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同时又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赵鹏 《金融论坛》2006,11(12):50-54
从余额、增量、增幅、人均信贷水平等不同维度看,安徽信贷市场规模较小,但是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和创新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第一,在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的扩展给予促进和推动;第二,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行在制定区域信贷政策和分配贷款限额时,要对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实行倾斜;第三,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要大力加强诚信社会建设,确保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增强其投资信心和收益预期;第四,商业银行要建立适应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快速发展的信贷营销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确保信贷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体系一般包括信贷使命、信贷价值观、信贷制度文化、信贷行为文化、信贷物质文化。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家零售银行,受战略定位、邮银体制、员工队伍的影响,其信贷文化又具有特殊性。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坚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定位不动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与考核指标,始终坚持稳健的信贷政策,强化对各级银行高管的管理,科学定位与合理分工,处理好零售信贷文化与批发信贷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发展趋势不相吻合,其原因之一在于商业银行对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认识不足,由此产生了刚性的信贷政策。研究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差异,必须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内生性规律入手,弄清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中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对中小企业信贷抑制成因,调整并消除对有效信贷需求的制度性约束,据此形成差异性的有效信贷需求政策,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农业银行信用管理部孙宇2020年1月3日来稿指出,商业银行信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注重银行内部信贷政策的调控与信贷制度的规范作用,通过管理方式与信贷系统的数字化改造,解决银行内部沟通成本高企、客户办贷手续繁杂、银行信贷调控不精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鹏 《城市金融论坛》2006,11(12):50-54
从余额、增量、增幅、人均信贷水平等不同维度看,安徽信贷市场规模较小,但是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和创新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第一,在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的扩展给予促进和推动;第二,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行在制定区域信贷政策和分配贷款限额时,要对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实行倾斜;第三,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要大力加强诚信社会建设,确保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增强其投资信心和收益预期;第四,商业银行要建立适应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快速发展的信贷营销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确保信贷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融资环境的大幅改善,债券、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日益成为我国企业除信贷融资外的另一重要融资渠道.信贷产品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试图描述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现状,分析其创新动因和特点,并比较中外信贷创新水平差距,提出发展我国信贷产品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观点报道     
《南方金融》2012,(2):87-88
>>人民银行: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将获更多信贷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将在全面梳理、评估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履职现状基础上,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提升信贷政策导向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继续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完善融资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加大  相似文献   

18.
信贷衍生产品是多个金融产品的组合,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国外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和介绍美国信贷衍生产品发展的特点,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利用信贷衍生产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市场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信贷衍生产品是多个金融产品的组合,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国外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和介绍美国信贷衍生产品发展的特点,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利用信贷衍生产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市场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贷衍生产品是多个金融产品的组合,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国外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和介绍美国信贷衍生产品发展的特点,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利用信贷衍生产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市场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