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霖 《财经研究》2007,33(5):38-49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920~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对农村建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也分成了若干派别,如“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调和派”、“先农后工派”和“革新制度派”等。这场争论表明,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要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同时,要将农村本身与宏大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变迁连在一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体制问题是农村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王先锋 《经济学家》2004,(4):118-120
农村城镇化理论主要概括为农村向城镇转移型、城镇向农村扩张型和农村内生型;这三种理论主要是解决大都市、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的理论含义。而“飞地”型城镇理论则是分析研究一种周围都是不发达的贫困落后地区中的经济发展地区,这种特殊的被称为“飞地”的地区由于拥有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并被人类开发利用产生一种具有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创新型产业,导致这一地区城镇或城市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过渡的一种现象。它解决的是具有“飞地”性质的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4.
“费改税”是针对目前我国“费大于税”所提出的政策主张。这一政策主张,目前在安徽农村首先实施,意义重大,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我国农村的又一次革命。如果说前次革命解决的是广大农民温饱问题,那么这次革命解决的则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问题。尽管这两次革命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农村生产领域,后者侧重于农村分配领域,但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扩展到城市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改革已经走在农村的前面,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5.
杨立铭  周玉梅  郜秀菊  贾圣武 《时代经贸》2012,(12):108-108,1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将直选机制特别是海选办法引入村委会选举对农村领导和管理体制所形成的冲击以及中央特别是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作者重点剖析了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这一制度创新个案并试图从中总结出地方政府创新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来。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农村治理转型需要进行综合配套的制度建设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管好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问题,实现集体资金最大化、盘活集体资产最大化和挖掘资源潜力最大化。必须强化村级“三资”管理,本文就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村“三资”重要意义及具体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精炼而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一重大现实课题。就像当年毛泽东通过科学回答和解决“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邓小平通过科学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一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9.
"人流"是小城镇发展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必须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大思路、大方向。十六大报告同时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即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怎样发展小城…  相似文献   

10.
消除绝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内外学者从贫困的定义及其类型、贫困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反贫策略等方面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其成因及解决路径上,多是从人均收入低、资本投入不足这一单向的静态角度出发,缺乏多维、综合、动态的分析模式。在系统梳理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贫困问题的现实状况,从贫困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外部环境,提出“内生性贫困”和“外生性贫困”的概念,并由此提出“健康人”和“健康社会”的构想以期对解决贫困问题作出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珺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33-234
德国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介绍功能派的几个代表人物——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及其理论,并从功能派角度分析了“三国演义”的两篇译文。  相似文献   

12.
王俞波  包炜 《时代经贸》2007,5(12Z):35-36
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突破发展时期”,成就与挑战同在,我们应该尝试用新思维来分析这些问题,本文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当前改革与开放的必然性,引导认识了其中的城乡贸易“剪刀差”、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及其解决。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思想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以章元善、寿勉成为代表的合作改革派,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改良学派和以陈翰笙、千家驹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等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导刊》2014,(5):84-84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是中国信息经济学派崛起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均为在中国信息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学者。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困境、回答、框架、测评和出路。该书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呼唤新的经济理论。针对国内经济学界存在的“回头看”、“完全市场经济”和“理想的悲观主义”三种倾向,全书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6.
薛涌 《经贸实践》2012,(8):38-39
中国的城市的房价,一直是民生一困。有人将之归罪于不为穷人盖房的开发商,并呼吁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另一派则认为房价高主要在于供地紧张,政府要增加土地供应,面对高速城市化的现实,突破保护18亿亩农地的“红线”。这两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间的是非曲直似乎很难判断。的确,土地供应和城市房价关系密切,所涉及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很难解决。不过,毕竟发达国家在住房商品化、城市化这条路上走的时间比较长,有些经验对中国的公共辩论还是很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华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13,(4):157-171
受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存在差异。由“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切入中国农村,可划分出团结型、分裂型和分散型三种村庄理想类型,且三种类型村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典型的区域性,南方地区以团结型村庄为主,北方地区以分裂型村庄为主,中部地区以分散型村庄为主,形成了中国农村区域差异。“农村区域差异”是基于中国农村经验事实的中层理论建构,可与其他农村研究的理论观点形成对话,也可从中推演出更多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建构中层理论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研究和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瓶颈。传统观念的弱化、老龄化的加剧及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原有的“家庭养老”的弊端日显。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目前而言,改革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必须在坚持“家庭养老”为主的同时,充分调动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做到“四管齐下”、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张敏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2,22(4):482-486
“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分别为我国江苏南部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代表了我国两种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文章首先探讨了“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农村城市化特征和趋势,然后从乡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角度对两种模式下农村城市化的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这两种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以及新型的社会化合作组织的出现,将逐渐赋予“双层经营”新的内涵。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双层经营”的重要载体。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必须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道路。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与劳动力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不主张把农村所有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而主张通过发展大农业,以及与其相联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新时代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建设农业强国,将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