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筑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建筑节能的基础出发,对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筑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建筑节能的基础出发,对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能源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而随之而来的能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能耗最终将会超过工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长期以来能源供应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想加快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行建筑节能已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特别随着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的增长远高于能源的增长速度。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加强节能措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和生活工作质量的条件下,在建筑物使用的全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即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由于采暖、空调和照明能耗占总能耗的70%以上,因此建筑节能的重点是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的节能。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建筑节能途径与降低造价,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19亿m<'2>,而节能建筑的总面积只有2.3亿m<'2>,在每年的房屋竣工面积当中节能建筑只占3%左右,也就是说有97%属于高耗能建筑,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紧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建筑能耗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加大了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住宅建筑节能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筑节能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全球性“能源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极为关注,纷纷开展建筑节能的研究工作,并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立建筑节能法规或颁布节能标准。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大量住宅的兴建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我国住宅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采暖设备热效率低,单位面积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建筑用能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速度已经大于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能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建筑节能是缓解能…  相似文献   

11.
陈雯 《民营科技》2011,(3):319-319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和生活工作质量的条件下,在建筑物使用的全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即降低能耗,提高能效。节能绝对不等同于能耗绝对数量的降低,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室内环境质量为代价。建筑节能的关键因素在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室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而在世界能源不断匮乏以及建筑能耗问题得到社会重视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建筑能耗不断加大并且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所以重视对工业建筑节能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同时在确保工业建筑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工业建筑节能发展作出阐述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节能特点以及我国工业建筑节能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工业建筑节能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建筑节能工作任务巨大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规划设计阐述了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4.
郜玉国 《中外企业家》2013,(7S):245-246
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各行各业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短缺问题深入人心、备受人们的关注。建筑节能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效率。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紧缺将会阻碍人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房胜连  高阳 《民营科技》2011,(2):313-313
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在此分析近年建筑中较常应用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结合我市的气温现状对保温材料、施工方法以及质量要点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建筑结构节能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产业是重要的第二产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管理办法、标准规范、技术规定不断颁布,建筑节能全面推进,但具体的节能状况却令人担忧。据相关研究调查,建筑能耗已占整个社会能耗比例的30%~40%。因此,加快我国建筑节能的步伐,提高建筑节能的水平已迫在眉睫。就此,文章简述了建筑中一些常见结构的节能设计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能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能源的供应。日渐枯竭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危机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为节能而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能源的消耗。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供应紧张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节能、环保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相继出台。使得住宅建设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周威  霍鹏 《河北企业》2012,(6):108-109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运行能耗不断增加,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中国能源总消耗的30%,在我国现有的约430亿㎡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开展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分必要,因而政府已将建筑节能纳入了我国十大节能工程。而暖通空调占建筑能源消耗量的50%,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推动建筑节能,既能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又能让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  相似文献   

20.
《浙江房地产》2005,(5):4-6
建筑节能是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对于缓解我省能源紧缺状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建筑节能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