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姜冰 《魅力中国》2010,(33):244-245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却往往由于历史、能源、安全等问题阻拌着两国间的政治交往,而双方的相互猜测和不信任更是阻碍了东北亚区域间的合作。增进中日理解,达成战略互信和战略合作不仅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是个福祉,更有利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立足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以中国特殊的革命和建设实况为切入点,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哲学、历史和现实三重维度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推力和必要推力。从哲学维度看事物矛盾仍作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从历史维度看人民大众才是推动中国从人治和专制走向民主和法制的主推力和从现实维度看科学技术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不可或缺的必要推力。但在晚年,毛泽东颠覆了三维动力有机联系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陷入困境。因此,合理评价和科学采掘毛泽东发展动力思想对深处转型期的现实社会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历史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城乡之问的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尖锐。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历史机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是人类数千年的追求,是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的理想和主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限制与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  相似文献   

5.
马万凯  李光 《魅力中国》2014,(23):97-97
历史形象这一概念,源自文学作品当中历史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塑造。历史上,圆明园本是中国古代清王朝的御用花园。虽然圆明园与中国其他优秀园林一样,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工艺的最高水准,但是围绕着圆明园历史形象的塑造一直在发展与演变。本文拟从圆明园两种主要历史形象的演变过程入手,探究其历史形象变化的内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一方面资金实力雄厚,国家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已近万亿美元。另一方面,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方方面面又苦于资金不够,岂不矛盾?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力的积累,过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资金的闲置。但只要政策得当,巧妙地用好超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弥补社会发展长期所欠的“债务”,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凸显的矛盾,就能创造落实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产生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准确读懂新时代的新矛盾,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变基础上辨析中国新旧矛盾转变的现实依据及内涵意蕴,尤其是新矛盾的具体表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角来解读中国梦,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永恒性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来分析中国梦的圆梦历程。得出中国梦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使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前所未有地进发出来.使中国共产党大踏步走在了时代前列。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世所公认,中国的变化沧海桑田。中国的前景光明灿烂。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使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