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创造已经超出地球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在生态资源日益成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的今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为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生态设计是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及行为。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的理念被提出,并迅速在设计界内各领域得到重视和实施。生态设计不是一种设计风格,也不是一种可界定的专业,而是一个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连接的平台。生态设计目前已经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和工业与产品设计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平面设计中,生态设计似乎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3.
生态消费——迈向21世纪的新消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科学技术在本世纪得到了空前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进行了空前的破坏,人们已尝到了破坏环境的苦果。下个世纪,人类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消费者具有高度的生态和环境意识。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消费需求将与日俱增。所谓生态消...  相似文献   

4.
建设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兴小城镇,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生态理念、生态管理、生态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问题。 生态理念是指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生态理念包含着人们对于自身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价值反思与评判,它深刻地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生态价值理念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态度,并影响着和制约着…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在获得经济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而生态补偿机制是经济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为了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有必要全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最稀缺的需要。农业用地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性生态需要、环境性生态需要、生态性生态需要、空间性生态需要、社会性生态需要和精神性生态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保护农业用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招致的生态危机已经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文明所遵从的经济发展观、自然无价论、科技万能论和消费主义观等非生态观念,是人类陷入生态困境的思想根源。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只有实现非生态观念向生态观念的转变,才能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从而使得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绿色住宅”的理念 1.“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绿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人类的发展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事实已经说明社会发展只保证环境已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之共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说明社会发展只有两种选择:一种继续无限制以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经济;另一种是保证环境、合理科学地使用资源条件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推进精益化的绿色制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菁  王昶  魏大鹏 《经济论坛》2005,(13):120-121,140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人口膨胀三大难题。其中环境问题尤为严重,它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并且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球自然环境的永久协调与和谐共存,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21世纪可望建立的最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形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组成复杂、开放的系统,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系统。但是,该系统呈现出不良的运行状态。如:空气污染、森林减少、沙漠化加剧、人口剧增、生物物种锐减、酸雨严重。这些因素已经制约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联合国两次“人类环境会议”足以说明当代环境的恶化已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性。面对这种危机,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并纳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为了配合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的实施,本文将以分…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地质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建设的硬环境,也是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环境问题,特别要加强城市群地质环境建设,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强化民生保障的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宇  赵立兴 《经济论坛》2007,(24):4-6,2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迄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勇 《经济论坛》2007,(8):14-16
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4.
一、生态需要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效应   “生态需要”是在一系列科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理论范畴。这里的“生态”在生态学中被解释为“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王松霈等, 1987),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无限性的概念,人类作为具有高智能的有机体必然要不断拓展其生存的空间;这里的“需要”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复合体系,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被扩展和丰富内涵,也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因此我们曾将人类的生态需要的本质界定为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林业,是指以现代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通过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在促进森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的一种现代林业发展模式。生态林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它的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学作为跨越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既不能简单地将其还原为生态学在经济领域的拓展,也不能将其视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环境领域的一个分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从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从哲学的视角检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发展方向,试图为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奠定学科基础,以推动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必要性(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智慧概念得到了人居环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生态智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支撑、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回顾“生态智慧”概念的发展,发现其与环境运动和可持续性科学联系紧密。通过文献计量与分析,验证了以人居环境学科为主体的生态智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但存在与现代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提出生态智慧迭代演进的概念框架和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完善地域性生态技术合集、开展设计实践、建立生态智慧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参与生态美学教育5个风景园林师可以促进生态智慧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绿色建筑的概述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此时,利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核算产值已经不具备完整性和可靠性,所以生态会计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几年,继环境会计和可持续发展会计概念的运用,我国也逐渐引入了生态会计这个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需继续深入的研究,不断的完善。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传统会计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病,旨在探讨与指导我国实行生态会计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