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乐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自声乐艺术产生开始几十个世纪以来,虽然在中方和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但是,不论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还是西方声乐艺术,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论文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观点鲜明地阐释了中西声乐艺术内涵的差异,介绍了中西方声乐的艺术特色,从而为更准确地欣赏声乐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中思维的混沌性和西方文化中思维的逻辑性是导致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地域性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的不同,决定中西建筑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的不同,对于审美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文章从中西方哲学起源,中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中西方对美学(审美学)定义等差异分析,通过比较中西方理念文化的不同来简单分析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女性解放是中西方共同关注的社会话题,学术界也已经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如果没有将这一主题与中西方文化背景相联系,则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方女性解放,应先对中西方性别歧视观(中国的关联式性别歧视观和西方的二元论性别歧视观)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性别歧视观来把握中西女性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西纳税意识的历史文化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中西方纳税意识的差距,历史文化因素不可忽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西方封建社会较短,且经历过一个议会君主制阶段,这对纳税意识有影响。中西不同的权利义务价值体系也影响着公民的纳税意识。影响我国现今公民纳税意识的最直接的历史因素,是对国民党政府滥征的反感和建国后“非税论”的余害以及文化大革命对税务工作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西信用文化有同有异.相同点在于中西方信用地位同样凸显,传统内涵基本相同,对信用同样重视;不同点在于观念、性质、范围和手段差异.中西现代信用文化有道德、经济、法律、技术四个方面的接点.借鉴西方社会信用建设经验,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完善现代社会信用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地理因素的不同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中西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设计中的体现,并进一步从器物的装饰和工艺探讨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设计制造的态度的不同。基于分析,辨析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指出文化价值观念对设计审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指出求新求变的审美体验对目前的中国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文化心理,耕织文明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几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颠覆的。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功能上人们会一如继往的追逐"实用",在产品形式上,人们在骨子里还是清晰倾向于柔和,这是传统文化的感受,也是现代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全国商情》2010,(5):110-112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学中龙的隐喻及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例举了中西方文学中有关龙的典故、故事,并相应阐释了典故、故事中龙的隐喻与象征意义.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文学中"龙"的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异同,探寻中西"龙"文化相异的哲学根源.西方以主客体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为主,而中国以天人合一的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为主.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对"龙"的隐喻的不同,从而也导致文化误读.解决误读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将"龙"在西语中的对应语改作"loong",以此来替换原有的对应语,如英语及法语中"dragon";其二是采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宣传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打造"龙"的多元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使中西商人产生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华人商人在跨文化生存交往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来自西方文化及其精神的冲击,不断地进行着身份认同的努力。华商小说捕捉华人商人的心路历程和生存样态,进行跨文化叙事,展现出深沉的文化省思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这就决定了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本文通过对中西"情人节"活动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虽然中西爱情诗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人性善抑或人性恶观点,构成中西慈善管理逻辑起点的差异,不同人性假设由此产生中西慈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抑或社会主导型。取中西方慈善理念和实践之精华,学习胡文虎慈善公益,通过慈善意识转变、政府角色转换、培育公民社会,扶持第三部门发展,最终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荒野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它彰显荒野的多重价值,反思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及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此乃当代生态哲学的内容和生态文化构建的力量。中国的荒野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存在于西方生态哲学思潮和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之中,这是当代世界生态话语构建中的东方之声。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对话和交流,不仅促进了二者的交汇与融合,而且丰富了中西荒野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的私学产生于春秋时代;西方最早的私学产生于古希腊。中西私学的教育、研究重心都是人和社会。其对中西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成型贡献极大。并奠定了中西教育各自的基础和迥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以其现实性、实用性和法治思想为特征,并影响到之后的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界。中国的政治哲学则分为很多流派,其中老子的道家自成一体,宣扬遁世并强调德治。从《法律篇》与《道德经》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政治哲学的不同流向。  相似文献   

19.
爱情一直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该文试图对两首中西爱情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西管理人性假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因之,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又可称之为‘’人性之学”。由于人性假设不仅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制约着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我国古代便有性善与性恶之争,在西方欧美国家也有各种不同看法。中西管理中诸种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或科学成分,它们在当代的管理实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映现。正为如此,我们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