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和简·奥斯丁虽然身处不同的文明系统,不同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但她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她们各自高超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让她们那曲折、美丽的爱情和婚姻故事震撼着一代代女性的心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着力于分析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中赋予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原因,重点分析她们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社会氛围方面的不同对她们的创作之路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开创了美国小说口语化的先河。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黑人英语,对于作品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黑人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其语音、形态、句法和词汇系统有明显不同于标准英语的特征。它的形成是特定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经济状态所致,这与民族本身无关。作品中黑人方言的运用对于表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生活及婚姻状况,并且巧妙运用"灰姑娘"的童话结构模式进行创作。本文主要对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解析,体会奥斯丁创作潜意识里的"灰姑娘"情结,并凸显当时女性超脱世俗枷锁、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了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剖析了作品中对三大人工说服手段、修辞格以及修辞韬晦性的运用,深入探讨了莎翁对剧情的精彩谋篇、对人物的鲜明刻画以及对主题的精心安排,揭开莎翁作为一代修辞大师的面纱,由此进一步论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复兴,也丰富了莎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艾丽丝·门罗的创作生动地体现了加拿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她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坚守着短篇小说这一相对边缘的文类,展现了短篇小说无穷的魅力。同时,作为女作家的门罗,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了女性的声音,为女性话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的研究中,艾丽丝·门罗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创作在观念和技巧上都超越了现实主义.通过门罗的两部小说《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和《你以为你是谁》,分析了门罗如何运用摄影艺术创作的特点,将陌生与熟悉,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矛盾运用到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独具匠心地将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引发了一股旅游产业融合的商业热潮;文章从文化及艺术审美、资源开发、运作模式及资本融合、市场营销及旅游综合效益五个方面进行归纳,从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融合及其商业模式的角度,指出"印象·刘三姐"研究的不足及今后有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全面地、立体式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这两个教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并以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从纵向的挖掘寻找了历史上各家教育理论的魂,又从横向的维度从五个层面确定了叶氏教育学的基因——"生命·实践"。叶澜老师及团队创造了中国教育学新的发展历史,这个力度在于它是理论上的"道"和实践上的"器"两者高度的统一,即"五个一":一套教育理论、一种研究方式、一批转型学校、一支研究队伍、一条改革之路。叶澜老师教育学指向的生命,体现了叶澜老师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半生生命用在了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之中,体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隐含作者”的角度人手,分析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揭示作者在作品人物面具下隐藏的“第二自我”,以及隐藏内心真实渴望的情节设置.透过面具可以看出隐藏作品之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当前整个社会形态的基本单位,在意识形态的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关系及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分工为子女们家庭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典型性模板.与此同时,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子女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子女们人格的养成.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诸多家庭均处于残缺状态:母爱极端化、父爱畸形、子女们的人格普遍呈现出病态化特征,其作品中子女们人格的病态化过程与家庭的残缺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爱玛》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英国浪漫主义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最成熟最经典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几对乡村青年的婚姻故事。本文论述了奥斯丁成熟冷静的婚姻观:婚姻固然要把男女真爱放在首位,但也应把经济背景、社会地位等物质因素纳入婚姻的考虑之中。本文同时剖析了作者这一婚姻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艾米丽·狄金森给后来的现代主义者许多启示与想象.狄金森诗歌的标题、意象、标点符号、韵律与修辞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现代性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艾米丽·狄金森,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英美20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她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诗歌特征。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思想和技巧、表现形式和内容等几方面对狄金森诗歌的现代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文学奇才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之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主人公道林·格雷在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交织中挣扎,内心的恶之花经历了从萌发到绽放再到凋谢的过程。随着生命中爱情与友情的丧失,道林·格雷的人生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最终只能以死亡的方式寻找灵魂的净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本文通过对坡的“推理小说”的深入探讨,纠正了世人对他的误解,重新论证了坡推理小说作品中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先秦的《诗经·豳风·鸱鸮》与英国诗人的中古英语代表性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比较,根据两篇诗赋中的猫头鹰的文化原型、结合两篇诗赋所处时代背景与中西方文化上的异同对其中的猫头鹰意象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家庭制造》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主人公"我"屡屡突破道德禁忌,令人心悸地上演了一部道德滑坡与伦理缺失的成长迷误剧。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少年主人公"我"因身处混沌伦理环境招致其伦理身份困惑,从而引发伦理意识蒙昧直至导致畸形伦理选择,同时解析作品的反成长书写策略强化了作品创作旨向,以此剥离出作品的伦理旨向,有助于读者充分领略作品的文学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叶澜老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核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觉"。人化而为人,聚人的生命气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教育的思想库,更新了教育领域的思维观念,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叶澜老师及其团队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躬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将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历史上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大公报·文学副刊》也进入了大众视野。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过程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创办经历,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当下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