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灾害救助任务十分艰巨,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的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相适应,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以上自然灾害救助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自然灾害救助的改进及完善建议,包括制定灾害等级划分和分级管理办法,加强灾情统计评估工作,构建灾害救助主体多元化的灾害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法律体系以及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灾害和安全事故严重,灾害和安全事故多样、复杂、连锁性强、破坏性大,而现有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不能适应防灾救灾的需要,现阶段重点加强的应急管理制度不能代替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的完善,完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王虎 《经济界》2008,(4):48-4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遭受损失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但由于我国保险覆盖面还较低,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中小企业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后,缺乏相应的救助机制。应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灾害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主体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金融监管水平仍待提高、金融监管法制尚不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透明度不高.我国金融体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加强现有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协调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客体自律机制、全面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及监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受各种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2006年我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是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有两次危害性大的台风登陆我国,仅这两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就占到了全年因灾伤亡的41.6%。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严重的国家,因此,台风带来灾害是造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房屋建于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地段,相当数量的房屋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减灾防灾能力有限,局部地区预防灾害发生的基础设施薄弱,应急预案与应急反映机制不健全等也是造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行政色彩比较浓厚,机制、体制不够顺畅,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完善社区自治建设需要创新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 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是: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合理;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完善;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平衡;主体广泛但政治参与质量不高。因此,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张扬民主程序正义;立足中国国情;培育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飓风、洪水和恐怖袭击等突发的巨灾给许多国家带来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重特大突发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灾害及安全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尚在建立之初,保险体系还不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还远远滞后,导致巨灾风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不但给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新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夏小青 《企业研究》2012,(20):14-16
近年来,我国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之间出现的权限冲突;"运动式"、"突击式"执法现象日益突出;政府行政监督缺乏力度等等。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行政体制不够健全;国家法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行政"不作为"导致"运动式"、"突击式"执法现象日益突出;基层行政干部的素质不高。要解决我国基层政府面临的这些困境,主要对策如下:改革行政体制,理清职责职能;提高干部素质,规范行政执法;完善法制体系,强化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是: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合理;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完善;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平衡;主体广泛但政治参与质量不高。因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聂家林  洪琼 《物流科技》2013,(12):32-35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应急物流是救灾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信息和财产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而建立的综合管理体系.文章根据我国目前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实际情况,以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灾害背景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提出了促进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温廷新  王俊俊 《价值工程》2011,30(31):301-302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对社会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建立自然灾害应急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经验,对完善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便发挥更为积极的职责与作用,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使国家在突发事件中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应急物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我国应急物流的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抗灾体系多方面需要改进。使用合适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仓储点,对应急物流活动的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选址模型,进行模拟选址。并以浙江省为例,收集浙江省69个县市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研究,得出一个满足需求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在结合城市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参与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为今后城市灾害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翟晓飞 《价值工程》2011,30(27):300-300
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次生灾害的影响,严重威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自然灾害风险监测与预警成为防灾减灾的核心组成部分。文章重点探讨了风险监测预警的关键要素、技术支撑体系构成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应急物流作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能防止突发事件下灾难的扩大,减少人员伤亡、物品损失及受灾面积,促进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文章介绍了淮安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淮安应急物流在组织机制、响应机制、保障能力、信息平台和专业人才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建立多方联动应急物流响应机制、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快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培训应急物流专业人才等方式完善淮安应急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7.
梁秀  李克婷 《价值工程》2009,28(6):141-143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然而,我国的保险业在巨灾保险方面却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巨灾形势,作为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何娇 《物流科技》2011,34(10):36-37
我国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群众生命和财产都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救灾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抗灾的决心和毅力,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应急救灾体系的薄弱。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小部分是由灾害直接造成的,而更大一部分是在救援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应急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是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障。阐述了应急物流的定义和特点,自锁现象的定义及自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体系中的自锁理论。最后,叙述了该理论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管理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可预见的未来,海南岛东线环岛区域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城市带,但因其地理条件特殊,整条东岸线气象与地质灾害多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些年来城市灾害更是与自然灾害相结合,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城市的安全。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海南岛东线环岛城市带常见的各种灾害,然后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防灾策略与防灾规划手段,并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夏萍  刘凯 《物流技术》2011,30(1):87-89
随着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应急物资分配在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方面体现出重要作用。应急物资需求具有突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资源的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于此借鉴反馈控制原理构建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模型,对灾害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分配动态决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