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审计参考     
如何化解结构性矛盾?央行提出货币政策六大措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分析指出,当前货币信贷总量基本适度,资金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报告提出,为实现2002年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主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总水平的稳定,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于目前仍不存在通货膨胀压力,而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应继续保持利率总水平的稳定。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7日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总体来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并提出关注房地产贷款在新增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的态势。 报告同时指出,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创新,可以考虑适时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允许企业和居民通过商业银行柜台自由买卖。同时,支持利率避险产品发展,支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3.
温婷  柳永明 《上海企业》2004,(12):21-23
沸沸扬扬一年多的央行加息预期终于变为现实。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央行此次举动无疑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7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前被称为"铁板一块"受视频:央行宣布降息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其实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早就已经开始,但是存款利率上限从未放开过,市场和业内人士也一直呼唤利率市场化的这一步重要改革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导刊》2005,(5):34-35
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司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央行连续九年降息以来首次加息,这也意味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央行正式使用利率这手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加息消息发出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人民银行发布《二00四年第四季 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 2005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 币政策。据悉.2005年货币政策将继 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预 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 货币供应量M2均增长15%,全部金 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报告》阐述了2005年货币政策 趋势,提出2005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执 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健基调的前提下,操作上朝着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方向继续微调,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出现了下行走势。  相似文献   

8.
月度事件     
央行加息:宏观调控常规化“楼上的另一只鞋子”终于落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9年里央行首次加息。央行行长周小川称,此次加息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的经常性工作。周小川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代表性还不够高,而目前的房地产价格也不能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决策依据,央行政策出台会更多考虑宏观经济因素。著名房地产商潘石屹认为,存贷利率上调2%对房地产业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9.
媒介视点     
正央行降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4个百分点。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深圳特区报》的报道认为,利率调整更多的是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考虑,并非直接利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和部分城市盲目扩张,今年以来的这轮调整正是市场周期性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市场化改革、分类调控、房地产税收改革、住房信息联网等政策预期影响下,住房市场正在逐步回归居住属性,住房消费也将更趋理性。如果高房价和购买力脱节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库存消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央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资金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为及时了解掌握利率浮动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笔者深入某市辖内36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其2005年上半年的资金定价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1.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13,(8):16-16
利率改革影响不大留"尾巴"为调控房产让路央行日前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本次措施共有四条: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降息的直接效应在于,通过推动银行贷款利率下行,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改变其对未来经济趋冷的预期,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需求,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内。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又降息了!"正当市场猜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窗口可能打开时,没想到迎来的却是降息这一更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7月5日晚间,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累积的紧缩滞后效应得到充分释放,信贷额企稳回升,货币条件有所改善,市场利率小幅下行,货币政策自主性和及时性有所增强。根据二、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并考虑9月以来欧、美、日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密集推出对我国的影响,明年的货币政策需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4.
距离上次降息3个月之后,央行再次宣布降息: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央行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巩固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成  相似文献   

15.
有消息称,有关部门计划放宽商业银行的利率波动范围,波幅将会放宽至高于官方利率50%及低于官方利率10%之间,有关计划已经提交国务院审批。放宽利率浮动范围会不会造成商业银行歧视性贷款政策产生?中小企业会不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6.
全球通     
央行近日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指出 我国房地产贷款比重仍过高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小组发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该报告在肯定了人民币利率、汇率保持基本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的基础上,也一针见血地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总会计师》2010,(5):19-19
央行5月10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下一阶段政策思路中指出.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时隔一年后,央行再次重申人民币汇率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8.
吉光 《湖南房地产》2004,(11):33-34
当市场人士还在猜测央行加息的时间时,中国人民银行10月28日突然在其网站上公布: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楼上的另一只鞋终于落下来了。”近半年多来神经紧绷的产经界人士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央行不会动用利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调整货币政策。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报告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相似文献   

20.
央行公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自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就已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我国银行迅速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04年形成央行直接确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格局,同时.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筹资利率和个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虽然利率管制没有解除,但利率市场化仍悄然前行。本文简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