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就业岗位较少和失地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等原因,使失地农民再就业出现了再就业率不高、再就业渠道少、工资水平低以及就业歧视严重等困境。因此,要通过加大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在就业培训体系、转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观念和不断地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有效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状况,以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为例,在总结再就业安置方式基础上,分析失地农民对再就业安置政策的评价,找出政策实施偏差,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包括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招工安置、就业培训安置等五种方式;而失地农民对安置政策产生了"不了解"、"不满意"、"不接受"和"不认同"的"四不"现象,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帮扶、媒体监督和失地农民自主转变观念来促进政策认知和执行。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广州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进行创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马骁  张联社  徐晨 《中国经贸》2013,(12):127-129
本文主要描述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社会融入情况,旨在说明失地农民一方面希望在摆脱农民身份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又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无奈,以及失地农民面临诸如再就业渠道限制、心理适应困难和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等影响社会融入顺利实现的难题,并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难题总结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的积极心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公开透明施政,以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培养失地农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融入,重塑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就业与再就业、社区生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通过构建失地农民团体、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民主模式,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和落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霞 《乡镇经济》2008,24(9):47-50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问题;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信息服务职能,增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大法律支持,提供法律保障。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是理想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文章基于江西省G县的实证研究,提出从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支持和援助机制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失地农民经济适应状况进行调查,调查集中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和生活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甚乐观,收入状况不是很理想;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护不充分,政府作用欠缺;失地农民对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其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作为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已被实践证实,并发挥了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也遇到了失地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意愿分散、长远持续动力不足、自身局限等难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在政府统筹安排培训力量基础上,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其他培训力量形成联动、资源共享,在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上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作为新的弱势群体,他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边疆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更是关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呈贡新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了其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甄晓英 《发展》2016,(4):74+76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计问题,需要面对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的解决,其瓶颈便是就业培训的落实.本文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切入,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做好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安置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利益综合补偿机制;减化工作程序,方便失地农民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蒋礼文  文晓波 《特区经济》2007,219(4):138-139
本文利用16个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对1921失地农户生存状况的抽样调查后公布的数据,对东、中、西部的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收入、消费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只有部分失地农民顺利地、合理地离开了土地,获得了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机会,收入和消费同步增长,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大部分失地农民面临收入和消费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再就业困难等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支持国家城镇化、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村金融机构多以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规模、人员有限,在服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而单一的货币化安置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笔者通过对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金融服务应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5.
重庆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企业多,国企改革发展任务重、难度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十分艰巨.近年来,重庆市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培训、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矛盾,促进了重庆国企改革和经济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下岗失业人员勇敢面对现实,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谱写了一曲曲自主择业、自强不息的动人乐章.重庆再就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贵州省站街镇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工业征地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及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工业征地造成少数农民再就业而多数农民闲置在家;失地农民事前征地信息少,事后常发生多主体矛盾;工业用地造成资源污染,农民生存环境恶化。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信息完全化、补偿金社会保障安排、刺激就业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文章通过分析营口市鲅鱼圈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发现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主要存在再就业农民从事低端产业,再就业难度大,市民化进程慢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对营口市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撤盟设市以来,通辽市经济增速日益加快,但由于各种原因,再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创业培训与资金扶持相结合,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0.
惠晓峰  马伸义 《特区经济》2007,225(10):210-211
失地农民能否妥善合理安置,直接关系到农民失地以后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保障问题。故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合理确定货币补偿标准,给予失地农民应得的经济补偿;增加预留三产用地比例,使三产用地在规避失地农民各种生活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就业培训,开辟就业渠道,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治本之策;尽快为失地农民设计出台以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