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求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方法。[方法]通过选择性鉴定试验、敏感性试验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对大肠杆菌的4种检测方法:GB/T4789.38-2008第一法、SN/T1896-2007第二法、GB/T4789.38-2008第三法与COLI ID显色培养基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4种方法检测对大肠杆菌选择性良好,SN/T1896-2007第二法敏感性较GB/T4789.38-2008第一法稍高,GB/T4789.38-2008第三法与COLI ID显色培养基法敏感性相差不大;4种方法应用在食品检测中,大肠杆菌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SN/T1896-2007第二法、GB/T4789.38-2008第三法与COLI ID显色培养基法耗费比GB/T4789.38-2008第一法高,但检测周期短,可节省人力,具有快速、方便的优点,在日常检测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快速准确鉴定从入境船舶上截获的未知双翅目昆虫蛹。[方法]将截获的5只蛹,1只蛹直接冷冻,4只孵化出成蝇;对蛹、蛹壳及孵化出的成蝇进行拍照留档。分别从蛹、蛹壳和孵化成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动物DNA条形码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与NCBI及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NJ树;对孵化成蝇进行形态鉴定。[结果]所检测的蛹、蛹壳以及孵化成蝇的DNA条形码序列与NCBI和BOLD中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的序列相似度达100%;孵化成蝇与大头金蝇的形态特征相符。[结论]根据测定结果,判定截获的未知双翅目昆虫蛹为大头金蝇的蛹;证明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鉴定未知昆虫蛹的有效手段。对于口岸截获的外来未知昆虫蛹、成虫残肢甚至蛹壳均可直接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种类鉴定,大大缩短鉴定周期。  相似文献   

3.
上海检验检疫局从泰国进境草虾中检出虾黄头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准确检出进口虾体携带的虾黄头病毒,防止该病毒传入.[方法]OIE推荐的方法和SN/T1151.4-2003的方法.[结果]从泰国进境2批草虾中检出黄头病毒,并经基图片扩增和测序,其相应基图片的同源性为99%.[结论]从泰国进境的这两批草虾均感染有YHV.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7年贵阳市在售的高标价且深加工的水果制品进行真实性的抽样检测,在省内首先实践相关检测技术,为市场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方法: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专业抽样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蜜饯、水果干制品、果酱各10批次,均含有散装和包装产品,按照SN/T 3729-2013和SN/T 4849-2017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未检出有不同于标签明示的植物源性成分的批次。结论:目前市售主流的高标价且深加工的水果制品无明显掺假和造假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口岸截获的形态特征破坏严重的未知蚊类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从荷兰进口的废纸中截获的一头形态严重破坏的蚊类的基因组DNA。采用无脊椎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然后纯化、克隆测序、序列分析、与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该未知蚊类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环带林蚊(Sylvicola cinctus)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9.8%;并与原产地专家交流确认截获的蚊种为环带林蚊。经科技查新,确认为首次截获的国内未见分布蚊种。[结论] DNA条形码能克服传统物种鉴定依靠完整的外部形态的局限,有效提高外来物种的种类鉴别能力,大大缩短检测周期,降低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良SDS法提取铁皮石斛基因组DNA,A260/A280为1.8-2.0之间,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其完整性较好,无降解。以此DNA为模板考察了dNTPs、MgCl2、引物、模板浓度四种因素在单独及组合条件下对RAPD-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μlPCR反应体系中四种因素的浓度分别为0.25mmol/L、1.50mmol/L、0.32μmol/L、0.40ng/μl时,所扩增出的指纹丰富,条带清晰且无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鹅细小病毒B株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扩增VP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鹅细小病毒延边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得到了约为1500bp的VP3基因片段,将其回收纯化后与pMD-18T simple载体连接,然后进行克隆,经双酶切分析、PCR鉴定及测序,验证了所克隆的基因是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用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该片段并回收该片段,将此基因片段克隆至相同酶切回收后的PGEM-4T-1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GEM-VP3,经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分析,证实了重组质拉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参照SN/T 1864-2007《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中检测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蜂蜜中的氯霉素残留量,按照JJF 1135-2005《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的指导,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对其进行量化,由此确定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反映该方法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9.
核酸扩增技术是一种在生物技术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DNA或RNA片段扩增至百万倍甚至更高倍数,从而检测和识别这些片段。核酸扩增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数字PCR技术(digital PCR,dPCR)、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在动物检疫方面,通过对动物体内特定病原体的核酸进行扩增,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该病原体,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核酸扩增,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将更加自动化、高通量和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微流控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将变得更加便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检测,多学科交叉将成为核酸扩增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肌肉、肝脏、肾脏、水产品、蜂蜜)中红霉素、林可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8种大环内脂类药物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已烷脱脂,20%甲醇水溶液复溶,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8种大环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驼血营养成分,为其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及参考相关文献测定了驼血、鹿血、猪血、鸭血和鸡血5种食物源性动物血液中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白蛋白、钙、铁、钾、镁、锌以及钠的含量,并运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驼血和其他4种食源性动物血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驼血与其他4种食源性动物血液相比,白蛋白占粗蛋白的比例最高,为82.17%,锌、钙含量和钠钾含量比均高于其他4种食物源性动物血液,分别为(7.7±1.05)mg/100 g、(108.4±9.97)mg/100 g和1.6(P 0.05)。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在钾元素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贡献率为84%,第二主成分主要与钠有关,贡献率为15%,累计贡献率为99%。结论:驼血为白蛋白含量高,富含锌、钙,钠钾比高的食源性动物血液;钠元素和钾元素含量是引起5种动物血液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国标方法GB/T 25165-2010《明胶中牛、羊、猪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对肉类食品检测的适用性,本文优化其样品前处理方法,验证标准中引物、探针对肉类食品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通过大量市售样品进一步确认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检测肉类食品中的牛、绵羊、猪源性成分,不适合山羊源性成...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弓形虫RH株的P30基因(X14080)设计了3条特异性引物P1、P2和P3,建立了半巢式PCR检测体系,并将P1和P3的扩增产物克隆到pUCm-T载体上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扩增出约250bp的片段,P1和P3能扩增出约500bp的片段,克隆到pUCm-T载体上的504bp片段与P30基因(X14080)的序列同源性为99.8%。该PCR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强,不能在健康猪血液、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圆环病毒DNA上扩增出条带;敏感性高,最低检测的DNA含量为18f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白酒中甜蜜素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本文依据SN/T 1948-2007《进出口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及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合成。结果:当被测样品中甜蜜素含量为0.291 5μ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291 5±0.0127)μg/kg,k=2。结论:重复性测定及液相色谱质谱仪的稳定性是食品中甜蜜素检测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食用的动物源性食品非常的多,包括可食用的蛋、奶、肉类、肉类制品(包括动物内脏及其制品)、水生动物制品等全部动物组织就是动物源性食品。由于这些食品受到环境的污染以及农药残留的影响,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的残留,人类在食用这些食品后,身体健康方面受到损害、威胁。前处理技术是对这些食品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如何提取、净化、浓缩等方面。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进行了分析,包括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技术、凝胶渗透技术以及加速溶剂萃取技术;而检验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这三种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动物源性食品残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品和饲料中动物源成分的检测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近年来欧洲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疯牛病、羊痒病等疾病,食品和饲料中动物源成分的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上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动物源成分有3种方法(1)以显微镜观察为基础的方法;(2)以检测蛋白质为基础的方法;(3)以检测DNA为基础的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荧光RT-PCR快速检测技术检测鸭场环境中禽流感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荧光RT-PCR方法和鸡胚病毒分离方法,对两个禽流感发病后康复鸭场和一个健康鸭场采集的环境样品、部分健康和死鸭的拭子脏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荧光RT-PCR方法同病毒分离方法的符合情况较好,阴性符合率为100%,病毒分离检出阳性样品经荧光RT-PCR检测全部为阳性.表明该方法在检测禽流感病毒的环境释放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检出环境样品中的禽流感病毒.但其中的8份样品荧光RT-PCR显示为弱阳性或可疑,鸡胚分离的结果为阴性.推测这些样品中的病毒虽被灭活,但核酸并没有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18.
目前,婴幼儿配方乳粉检验的微生物指标对条件致病菌关注较少,特别是尚未对是否含有除阪崎肠杆菌外的条件致病菌进行过评价,亦无污染情况相关数据资料。本研究以SN/T 1933.2-2007《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为基础,优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肠球菌检测方法,建立快速准确的肠球菌生化型检测鉴定方法,为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详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天津空港经济区枣疯病样品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患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4 kb特异性片段.经克隆测序、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空港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长1432 bp,与国内枣疯病植原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发酵乳中乳酸菌计数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分析。方法:依据GB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进行测定,根据JJF1056.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与SN/T4091-2015《食品微生物学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对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乳酸菌计数过程中发散是引起不确定度的主因,同一样品重复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51 5(p=95%,k=2.26),一组样品重复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70 9(p=95%,k=2.23)。结论:合理选择评定方法,采用合并样本标准差的方法来评定乳酸菌检验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