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漫步福州街头,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大字横幅:“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一直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省会城市的建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是,当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后,福州市马上意识到省会城市建设步伐还必须加快,只有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前进,才能在这个新的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快,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就像一支强劲的号角,吹响了榕城大地。  相似文献   

2.
建设海岸西岸经济区,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提出要充分发挥带头、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该市在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主题的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进一步明确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3.
林永健 《开放潮》2004,(11):32-33
福州市自从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后,一直有新的举措出台。其中一个比较引人瞩目的措施,就是与广州结成友好城市。  相似文献   

4.
2004年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后,福州市迅速掀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这是开发区战略升级和新一轮发展的极好机遇,对福州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建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晋安区在追溯昔日辉煌的同时,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工业强区、商贸旺区、旅游亮区和文化大区建设进程。力争成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新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开放潮》2006,(1):29-33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海峡西岸”写入《建议》,给福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及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而鼓楼区作为福州的核心城区,日前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则表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资源、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鼓楼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居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社会事业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经贸的速猛发展,开发区和港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目前,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发挥开发区和港口的双重优势?如何发挥经济的龙头作用?记者带着这个涉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问题,专访了罗源湾经济技术开放区管委会姚建传主任。  相似文献   

8.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为石狮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石狮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泉州湾演海城市进程中勇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9.
沈秋贵 《改革与开放》2004,(8):24-24,C001,C004
<正> 福建省已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这为福州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加快扩大城市规模,有利于促进福州经济更快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州建设特大型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福州等五地市构成的闽东南是经济  相似文献   

10.
徐勇 《广西经济》2012,(1):53-54
面对全国各地千亿产业竞相发展的磅礴之势,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坚持抓龙头、铸链条、抓大项目,以打造一批特色千亿产业园区为重大突破口,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化,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放潮》2006,(Z1)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海峡西岸”写入《建议》,给福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及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而鼓楼区作为福州的核心城区,日前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则表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资源、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鼓楼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居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社会事业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相似文献   

12.
扎实推进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共厦门市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立足厦门实际,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富民强市,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年初召开的厦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促进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如何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厦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正成为备受厦门全市乃至全省上下关注的焦点。为解读厦门市“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决策,我刊与中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编辑了本期《厦门: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专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它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并对宁德、南平、三明、莆田、漳州、龙岩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起拉动和推动作用。福建“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态势、基本格局,进一步强调了三大城市的功能,提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  相似文献   

14.
庄严 《开放潮》2005,(4):18-20
前段时间,《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正式出炉。在全国200个较有影响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32名,比上年整整提升10位,可谓“福州跳高”。细究该报告12个分项竞争力指标排名,福州的综合环境资源、区位和结构等项竞争力指标均较有优势,但基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企业管理等项竞争力指标排名却相对偏后。区域发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是一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共同体。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城市经济如何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同闽东北经济圈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发展,以期各项城市竞争力指标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搂”便成为题中应有之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方池雄先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的福建之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揭开新的篇章。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厦门市,在新形势下要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四个基地",努力发挥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开拓对台经济交流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林永健 《开放潮》2003,(7):20-21
今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蓝皮书向社会公布。在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福州位居第30位,去年是第15位(24个城市排名)。这次排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看待福州市排名的变化,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今后向何处发展才能达到快跑目的,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排名事小,发展事大,关键是要有好的思路将福州的城市做大做强做美。  相似文献   

17.
正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自古以来被誉为"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形胜之地,独具"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福州是福建省省会、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福州规划馆位于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东侧,南依浦下河,北望闽江水,总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整体设计遵循"地域文化性"、"智慧科技性"、"低碳环保性"和"亲民互动性"的四大原则,依  相似文献   

18.
《结构调整信息》2004,(1):19-19,20
按照“做强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功能、做美环境”的要求,江西加快省会中心城市建设,逐步把南昌建设成为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同时,加快京九铁路、浙赣铁路、出省主通道沿线城市发展,尽快形成若干个区域城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与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恒 《中国经贸》2010,(2):82-83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相对优势、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本文拟对南宁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其他八省省会城市(广州、南昌、长沙、福州、海口、贵阳、昆明、成都)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旨在明确南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省会中所处位置和相对其他城市的优势及不足,并得出若干提升南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昕 《港口经济》2012,(10):42-45
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对台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应紧紧把握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新机遇,推进滨海新城建设、加快临港工业大项目“三维对接”、引导海水养殖从福州向省外和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引导政府及社会资本向海洋经济聚集、推进滨海旅游深度开发,快速发展壮大蓝色产业,提升福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