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正>目前茶叶采摘已经结束,搞好茶园冬季管理是来年茶叶增产、增收、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为害的重要工作。中耕除草施肥。茶园中耕除草后,开挖深30厘米的施肥沟,施入基肥,回土覆盖。施肥量为:农家肥800~1000公斤/亩或茶叶专用肥40公斤/亩,配锌肥1公斤/亩。茶树修剪。根据茶园情况,采用轻修剪、深修剪方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引黄灌区现有引黄涵闸41座,虹吸25处,引水能力达2000立方米/秒。八十年代以来年均引水60多亿立方米,实灌面积2000多万亩。灌区内粮食产量从灌前的100余公斤/亩提高到400公斤/亩以上,棉花产量从灌前的15公斤/亩提高到60公斤/亩以上,初步改变了低产落后的面貌。据分析计算,引黄灌区总投入为13亿元,占地损失为9.9亿元,总增产值为74.4亿元,净效益为51.5亿元。现将灌溉成本及经济效益计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茶主要是采茶树顶尖部位的嫩芽.可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茶叶主产区南涧县小米地村的村民不仅采茶尖,还连着树梗一起采.把这种茶叫“长茶”。采嫩芽“短茶”.1天就采5公斤干茶,采这种长的最低可以采7.5公斤干茶。村民冉应富说.茶叶可以从正月采起采到10月,他种8亩茶叶就致富了。  相似文献   

4.
茶叶精制技术推广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精制技术经5年推广累计生产茶叶2178.5吨,新增纯收益129.19万元,每投入1元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分别可获得纯收入13.38元和3.86元。茶厂采用该项技术后,每公斤茶可增加纯收入0.80元。精制技术在一个地区较佳的推广期为3—4年。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的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迅速的发展。粮食总产量从1951年的1021万吨,发展到1987年的2559万吨,提高了2.5倍。而粮食的种植面积30多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多大的变化(1951年为6606万亩,1987年为7218万亩)。单位面积产量从1950年的155公斤/亩,提高到1987年的355公斤/亩,单产提高了1.29倍。促使联邦德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比较适当的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2005年开始引进生姜种植,平均产量1750公斤/亩,产值10500元/亩,纯收入4500元/亩。经过几年的种植,台安县农广校总结了适于该地区栽培的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建造1亩反季节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资2900元,其中小山竹600很需66O元,大棚膜60公斤需960元,中膜52公厅需832元,裙膜Ic公厅需160元,压膜线12公斤需192元,地膜4公斤需48元、小山竹可使用2年,农用膜可使用1.5年。每个生产季节需190元的农药,500元的肥料,30元的水电费,10元左右的技术服务费和队长工资。因而每个生产季节共需成本1700元。种植l亩反季节大棚蔬菜,如辣椒,一般亩植35G0株以上,亩产在2200斤以上,亩产值可达440o元,投入产出比为1:2.59,亩纯收入可达2700元以上。而同条件下种l亩水稻,一季亩产7O0斤左右,亩…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庆丰村村民徐建明在本村生态精养南美白对虾,多年来积极探索养殖经验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7亩池塘可产成品虾3850公斤,规格可达70尾/公斤,平均亩产量达550公斤,平均售价28元/公斤,实现总收入10.78万元,扣除总成本4.1万元,纯收入6.68万元,亩平净收入0.95万元。现将其精养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霍山县“温饱工程”是该县在高寒地区推广的一项水稻增产配套技术,措施包括选用良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垄作免耕,化学除草等五项。实施5年来表明,“温饱工程”与非“温饱工程”相比亩增产113公斤,亩增值157.8元,亩总成本减少58.29元,亩用工减少3.5个。人均粮食产量从1991年的230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370公斤  相似文献   

10.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东陵水稻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产已由80年代初的1.47亿公斤上升到目前的2亿公斤,种稻效益如何已经成为影响总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根据84、88、92、95年四年积累的资料,对农民种稻的亩效益做如下分析: 1.一亩水田生产投入情况 据我们统计,1984年水稻亩投入为73.55元,1988年亩投入为110.05元,1992年亩投入为219.00元,1995年亩投入为295.00元。说明农民种稻亩投入年呈上升趋势。 2.一亩水田产值情况  相似文献   

11.
河北乐亭县29万亩经过“苹果高光效修剪技术”改型的苹果树,平均每亩产量都在4000公斤左右,比普通苹果增产1500多公斤,亩增收近4000 元。据统计此项技术为农民增收达1.1 亿元。  相似文献   

12.
地处高山的嵊州市石璜镇白岭村,去年仅茶叶纯收入46万元,户均达到2万元。全村23户农家从10年前的43亩发展到目前的230亩,并在提高茶叶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引进试种名茶,请龙井茶炒制师傅过去进村辅导,参加镇名茶炒制培训班,去年仅龙井茶一项,全村可达12万元,户均达到5000余元。  相似文献   

13.
大棚温室早熟桃栽培,使桃的成熟期提前到4月份,填补了市场空白。一亩大棚温室可收获1500公斤桃果,价格在每公斤12元左右,亩收入可达18000元,为果农增加了经济收入。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景县是黑龙港棉区的植棉大县,创最高记录的1984年植棉33.39万亩,单产皮棉48.6公斤,总产皮棉达到16230吨。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单产始终徘徊在35公斤左右,种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从棉花生产的现状来看,导致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棉价波动大。棉花生产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保护政策、价格政策和扶持政策。1984年的棉花政策有力的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1985年后国家对棉花生产采取了限制,标准级价格由1984年的180.76元/担1988年降到l76.42元/担,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影响,1989年后,虽然连续调整到330元/担,比1984年提高149.24元,上长幅度为82.5%。而同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对山西省晋城市10家粮食购销企业1996—2000年的经营成本进行了调查,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目前粮食企业的费用水平。被调查的粮食购销企业2000年平均单位经营费用为0.0652元/公斤,其中:单位收购费用为0.019元/公斤;单位销售费用为0.0198元/公斤;单位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涧县切实强化科技措施,以科技力助推富民兴县的茶叶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全县茶园总面积69800亩,茶叶总产量达286万公斤,实现茶叶产值3021万元。  相似文献   

17.
1988年以来,广西经国家立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开发项目区涉及全区14个地市的45个县(市),十年总投资1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6亿元,地方财政配套4.4亿元,农行专项贷款3亿元,单位与农民自筹资金4亿元。经过十年的努力,共改造中低产田(地)587万亩,开垦宜农荒地96.2万亩,造林100.9万亩。项目区主要农产品十年累计新增生产能力:粮食6.5亿公斤、糖料117.5亿公斤、油料0.1亿公斤、肉类0.8亿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前的400元增加到2100元。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开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油…  相似文献   

18.
闻名遐迩的大丰市新丰镇裕南村,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全村耕地面积4560亩,桑园面积4100亩,家家户户栽桑养蚕。1999年,全村饲养蚕种1.4万张,生产蚕茧1.2万担,创产值1000万元,人平养蚕收入5000元。小桑树大财路规模出效益裕南村1958年开始栽桑养蚕,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当时全村仅有52亩桑园。而到1985年,全村桑园面积却拓展到了1000亩,并开始饲养原蚕。当时,一般丝茧价格只有4元/公斤,而种茧价格高达13元/公斤,巨大的价格差驱动着一家一户向规模化栽桑养蚕靠拢。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片集中的桑园、宽敞的蚕房、扎实的技术,逐渐成为各蚕种场梦寐以求的资源优势,一下子吸引了无锡西  相似文献   

19.
[业绩聚焦]陈德恩,男,1957年9月出生,现任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场长、八五二分公司总经理。三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他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场党政班子一道,带领全场广大人民,在三大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2004年,取得了农场利税超历史、家庭农场利润超历史、平均亩利润超历史,社会总产值超历史的可喜成果。与2003年相比,大豆平均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29.6公斤,麦类平均亩产由250公斤提高到380.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由450公斤提高到602公斤,粮豆总产首次突破30万吨,平均亩产422公斤,平均亩利润260元,家庭农场利润2.8亿元,人均收入达8500元。2003年12月26日八五二农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农场”称号,陈德恩同志也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5月12日上午,山东乳山“采茶节”在乳山市大孤山镇上夼村极北茶叶基地举行。据了解,乳山种茶始于1966年,现已有茶园面积15464亩,2012年产茶叶260吨叶其中绿茶160吨,红茶100吨,其中春茶产量74吨,夏秋茶产量186吨,均为名优茶,产值超过1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