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促进特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特区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珠海市经济学会(筹)、深圳市经济学会、汕头经济特区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会议从去年12月16日开始,至20日结束。到会代表110余人,收到论文80余篇。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评价特区建设五年来的成就和实现外向型经济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9经济特区     
《中国报道》2008,(12):54-54
如果说经济特区火起来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但经济特区的理念的提出,却是在1979年。就在那一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国务院在珠海市召开了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李鹏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李鹏总理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并强调指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经济特区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特区要牢固树立二次创业思想。”为我国经济特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特区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创业和如何进行第二次创业,成为目前经济特区的热门话题。在谈论经济特区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题中,有一个对经济特区经济形势如何估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环。五大特区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人们对特区所处的特殊地位、享受的特殊政策产生了争议。特区工商界一部分人士和普通大众嗟叹特区不“特”了,而一些学者则以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为依据对“特权”提出质疑,认为特区不应再“特”了。其实这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与总体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只有对特区在总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准确回答特区应不应该“特”下去的问题。经济特区对我  相似文献   

5.
<正>1994年,对我国经济特区而言,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 年初,中央推出了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并要求特区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执行。这使特区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异在某些方面相对缩小了。特别是财税和外汇管理体制,特区已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同。一时“特区不特”的呼声多了,一些外商和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也心存疑虑和困惑。正在人们感到迷惘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亲赴特区考察,代表党中央重申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并对特区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各特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使1994年特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6.
特区二次创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重振和发扬“开荒牛”、敢闯、敢试、敢“冒”的创业精神。特区二次创业的总目标,应当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搂。而深圳的目标,就是要再造一个“香港”。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应当是开放特殊政策继续“特”下去,如果其特殊政策都取消了,特区也就不复存在了。在特区二次创业中,必须坚持其“基本政策不变”;要特别强调增创新优势。要重新认识特区的优势。增创新优势不可陷入盲目性,要着眼于增创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特区创办15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但是,在特区经济发展中也有不足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进一步加强,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的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特”,就必须进一步发挥特区的优势,增创特区的新特色。 一、增创新特色是特区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5个特区在优惠政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功能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由于每个特区所处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的优势利制约因素也不一样,表现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必然有所区别。这些区别综合形成各个特区的特色,这是特区的可贵之处。经济特区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增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 10年来,特区“三资”企业长期不盈利或微利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区对其征收所得税十分困难,征得数量甚微,结果特区为“三资”企业提供一系列公共设施和各类资源,财政得不到直接的实际利益。产生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外商将设备、原材料、元器件高价转给“三资”企业,再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取走产品,即人们常说的“两头受制于外商”,或所说外商“剥两层皮”。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称“价格转移”。如何控制外商的“价格转移”,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课题。外商价格转移一般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境外本部公司将设备、原材料高价卖给其在特区内的合资公司或分公司,而以低价从特区的合资公司或分公司购买生产成品。二是特区内合资公司或分公司一般设两套帐目,一套对付特区税务部门和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总书记在视察经济特区时指出:“办特区是个新事物,要新事新办,特事特办,方法全新,立场不变。就是说党的立场不变,社会主义的立场不变,在这个前提下大胆创新。不要搞成和全国一样的模式,不要把陈旧的东西搬进特区来,不要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因此,笔者认为和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特区的外贸管理体制也必须从特区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建立起既与国内的外贸管理体制有联系,但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新区》2011,(12):75-77
为深入实施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吸引和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带动“长东北”、引领“长吉图”、辐射“东北亚”的“人才特区”,根据省、市人才发展规划及《长春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1.
“特区速度”是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标签,“制造加工业”是深圳90年代的标签,“自主创新”是如今深圳的新标签。  相似文献   

12.
杜强 《特区经济》1994,(7):32-34
<正>经济特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它适应了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并构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16年来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90年代这个跨时代、跨世纪的时刻,国内却出现了对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使命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论调为“特区优势丧失论”.显然,这种论调狭义理解了特区优势,把特区优势等同于特区优惠政策.如果不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态势,已经显现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等级差别,加上深圳毗邻香港,致使大量港币在这块土地上流通,目前深圳是否要发行特区货币的议论又一时升温。不少人士本着保卫中国货币流通权威的责任心,同时也是对特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着眼点,建议深圳经济特区发行特区流通货币,用以“驱逐”在深圳肆虐的港币,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使特区再次“特别”起来.(见《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0月14日第四版张晋元先生文)显然,这种考虑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发行流通特区货市弊多无益。  相似文献   

14.
张淳 《亚太经济》1991,(2):10-15
一、东南亚特区、开发区发展态势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性特区、开发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各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兴奋剂”。亚太特区、开发区在80年代世界特区,开发区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亚太经济的崛起为特区、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它的成熟输送着巨大的动力,使亚太各特区、开发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它地区,不仅巩固了以前的发展成果,还逐步实现了深层开发,对本地、本国、亚太区域乃至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强大的扩散作用和影响。 在亚太各类特区、开发区不断获得整体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我国改革与开放“排头兵”的经济特区,在实现“两个转变”中,要发挥示范作用。 一、率先实现“两个转变”是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实现“两个转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特区的要求。因为经济特区的功能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改革与生产力的发展这两方面的问题,“两个转变”正是这两方面改革与发展的体现。 实现“两个转变”是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在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特区要如何“特”?这是特区面临的新问题。15年来,经济特区成就斐然,综合实力和人均国内生  相似文献   

16.
自1982年开始,广东经济学会与有关单位、团体联合举办“经济特区系列研讨会。”1990年在深圳举办的是第4次。会后出版了研讨会的论文集《迈向九十年代的经济特区》。本文对此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介。论文集遵循“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宗旨,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成就,同时探讨了特区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对特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20年的建设实践,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特区建设的骄人成绩,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这一点,“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敢闯、敢试,就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创新,,经过特区20年建设实践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和体会这些话,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特区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重新认识特区的特殊政策;重新认识经济特区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独特作用;重新认识特区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字闪存     
《浙江经济》2006,(10):64-64
第19名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近日公布的“200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跃进12名,从去年的第31名上升至第19名。中国香港特区保持全球第二,仅次于蝉联榜首的美国。  相似文献   

20.
特区的魅力     
黄奕谦 《开放潮》2001,(6):23-25
在厦门万石植物园的中心草坪上,有一株青翠欲滴、枝叶繁茂的云南大叶香樟,到植物园游览的人们总喜欢在这棵树前留个影。 在植物园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众多物种中,大叶香樟只是其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但无论是游人,还是园林的管理人员,都对它眷顾有加。因为它已经不是一般植物品类,而是一种维系着强烈民族感情的“人文景观”,因为它是与特区有特殊“亲缘关系”的邓小平亲手种下的。 那是1984年初春,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后,又一路风尘来到了福建厦门。并于2月9日冒雨来到万石园水库边的草坪上,种下了这株香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