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政策法规     
《光彩》2008,(2):4-5
热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发布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法分总则、调解、仲裁、附则4章,共54条,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解决劳动争议以协商为主新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劳动者切身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那么增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已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处理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从四个环节入手,即协调、调解、仲裁、诉讼.四个环节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何进一步改进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劳资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贯彻落实好十八大会议精神,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付松华 《致富时代》2015,(1):135+137
劳动仲裁制度是我国争议解决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劳动者权利的维护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形式变的多样化,劳动争议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给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就我国当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而言,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劳动关系的发展,其弊端也随劳动争议的裁决而不断的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呈明显增长趋势,劳动争议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预防劳动争议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避免或者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依法维护劳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义务而引起的纠纷。当前劳动争议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劳资双方的正常工作,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劳动力市场的必要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劳动争议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寻求控制并解决争议的对策,具备重要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巍  田忠 《商》2013,(8):301-302,281
近几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争议原因由劳动报酬引起的案件数所占比例较高。作为承担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会,要不断发挥自身职能,避免或降低类似案件发生,逐步形成劳动者—雇主之间和谐共赢的局面。对此,本文基于转型期中国微小型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视角,提出要加大微小型民营企业行业工会建设的力度,发挥其在改善劳动者工资报酬方面的作用,这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也将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开始反思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笔者认为,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其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应借鉴国外的司法ADR制度,构建我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重构劳动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作用,做强、做实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是今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具有"第一道防线"的功能,在协调劳动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解,不仅可以使大量劳动争议及时化解,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建立正常生产经营秩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具有民事争议、损害财产争议、赔偿价格争议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共同履行争议调解处理职能,成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工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加班加点工资引发的劳资纠纷已成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主要内容。《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强化了足额支付加班费、劳动报酬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并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报酬的特别时效。但在实践处理中,因各地的具体规定和实际作法不统一,仲裁和法院部门掌握的尺度也存在差异。各企业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地对加班加点的概念、加班加点的时间进行确认,对加班加点工资进行科学计算,妥善处理好劳动争议和纠纷,构建新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配合《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的学习贯彻,本文试就合同争议行政调解的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关于合同行政调解的必要性调解是解决合同争议的一种常用方法。《经济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经济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凋解不成的,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从这一规定来看,不仅案内可以调解,案外也可以调解。不仅司法部门、仲裁机构可以调解,民间组织、行政机关都可以进行调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经济合…  相似文献   

13.
一、国际仲裁概述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产生的争议一般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发生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通过第三者协调解决。如果经过协商和调解,不能达成和解,可以根据合同的仲裁条款,或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5,(11)
劳动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在化解劳资矛盾、缓和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01年我国建立起了三方协商机制,历经多年的完善,在解决劳动争议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我国三方协商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使得其难以全面发挥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完善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景奇 《市场与管理》2002,(11):20-21
记日前从大连市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市企联)获悉.解决劳动争议的三方协商机制,将作为贯彻《劳动法》、《工会法》:落实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与雇主合法权益,处理劳动争议与纠纷,平衡劳资双方关系的重大措施,在全国各省市、县区基层单位中普遍推开。从而通过稳定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企业稳定、社会稳定,乃至政权稳定。对这一有重大意义的话题,本刊记专程采访了市企联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杰女土。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5):227-229
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劳动争议的处理的好坏与否、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笔者从常见的工伤索赔争议和拖欠工资争议为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评析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并试图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找到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争议仲裁时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虽然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但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许多劳动者因为仲裁时效原因无法借助于司法救济强制用人单位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不同的地方对社会保险争议仲裁时效有不同的规定;即时同一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仲裁机关,人民法院之间在补缴时间方面也存在分歧。对社会保险争议应统一参照适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特殊时效。  相似文献   

18.
孙玉 《现代商业》2011,(11):165-166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把关注民生、保障好劳动者权益摆上重要位置,从维护其劳动权益出发,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继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持续的劳动关系,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多数劳动者却对自身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的关注度不高,劳动法律意识不强。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的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努力探索寻求同工同酬,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如不尽快解决,必将给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理解劳务派遣和实行“同工同酬”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相似文献   

20.
刘伟全 《商业研究》2001,(2):170-171
在国际商业贸易中发生争议是经常的事情,如果争议处理的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日后合作,或失去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选择恰当的争议的方式是企业解决纠纷的关键。目前,国际上争议的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本仅从仲裁与诉讼的比较入手,探析仲裁的优点,从而建议国内各企业在处理争议时采用仲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