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区域性货币组织的出现是国际货币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亚洲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亚洲各国(或地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已逐渐趋同,但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亚洲区域货币未来整合的趋势是单一货币亚元,但这一演进的过程是逐步、渐进的。其演进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亚洲汇率机制;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建立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在亚洲货币单位视角下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价值波动的情况。介绍了亚洲货币单位的起源和构成,阐明了目前我国实际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现实情况,从汇率稳定角度对人民币盯住单一美元和盯住亚洲货币单位进行了比较,并采用GARCH(1,1)模型对人民币双边汇率波动弹性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在盯住美元条件下弹性趋于增大,但幅度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3.
亚洲开发银行将在2006年6月推出“亚洲货币单位(As1a Currency Unit)”。亚洲货币单位的计算参照了欧洲货币单位,通过区域内各个国家汇率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到。亚洲货币单位对内包括了东盟10+3(中日韩)的13种货币,根据各个经济体贸易额和购买力平价下的GDP的相对份额确定其货币的份额;对外则表示为这13合1货币对美元和欧元2合1货币的相对价值,其中美元和欧元根据东亚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比重分别确定为65%和35%。亚洲货币单位的推出将给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祝小兵 《商场现代化》2008,(18):353-354
本文介绍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对欧、美、非三种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因、模式、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后,得出启示: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祝小兵 《商业科技》2008,(18):353-354
本文介绍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对欧、美、非三种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因、模式、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后,得出启示: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危机的预警、解救机制,解决CAFTA各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贸易规模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基础,经济基础和贸易基础,应当克服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7.
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指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修正BE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东亚国家之间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认为东亚各国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有减少的趋势,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可行性;截面数据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显示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这些次区域内先进行货币合作是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另外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较大,表明东亚的货币合作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表示,为便于掌握亚洲各国货币对美元或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亚洲开发银行从3月起推出亚洲货币单位(ACU)。亚洲货币单位是亚行对“东盟 3”的13个亚洲国家货币以加重平均———“一篮子货币方式”算出,并通过各国货币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量和考虑各国货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东亚十一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以汇率波动为研究视角,在分析汇率波动与经济绩效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和日元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货币的汇率波动之间的比较静态相关性及二者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尽管人民币在区域内的相对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但当前人民币仍不具备成为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能力;而就中日产业结构差异和贸易互补性而言,深层合作是人民币与日元博弈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回归分析表明浮动汇率制度与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都不是东亚各国的最佳选择。作者认为在短期应采用各自独立钉住货币篮以提高各国的福利;而在长期,应在各自钉住的基础上实现共同钉住货币篮,建立区域性汇率安排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文奇 《商业时代》2006,(13):64-65
目前,东亚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多层次障碍,因此尚无法建立类似于欧元区的东亚统一货币区。本文认为,我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应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加强与东亚各国汇率政策的协调,再通过推动次区域的货币合作,最终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陈小蕴 《财贸研究》2002,13(4):95-100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经济区域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体的开放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以及次区域承受外部冲击的对称性方面比较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有利于东亚建立货币联盟。但是,东亚的经济趋同性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因素构成了东亚货币联盟建立的障碍。要加快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进程,可通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东亚汇率联动机制和创立亚洲货币单位的路径渐次演进。此外,加强政治上的合作也是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郭晓庆 《商场现代化》2013,(15):191-19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突显,2009年G20峰会前夕,周小川行长提出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以打破美元霸权。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理论的研究,根据现实条件,认为应该采取区域-全局化渐进模式,首先成立区域超主权货币。并以亚洲为例,引入OCA指数,分析亚洲区域内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并运用GG-LL模型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认为若干相关程度高的国家可率先成立最优货币区,然后向全球演化。  相似文献   

15.
钟俊亮 《商业科技》2009,(10):371-372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主导了全球汇率的格局,而经济基本面的作用明显减弱。相应地,在这轮调整中。美元、日元少数货币与原材料和新兴市场货币形成了互相消长的映射关系,大幅变动;欧元有效汇率高位小幅调整,与美元的映射关系减弱。在后危机的中期,随着全球信心恢复、金融监管加强和全球失衡程度的减轻.全球汇率将更多地由经济基本面决定。根据中期全球经常账户的格局预测,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将中幅贬值,欧元小幅贬值,亚洲及中东货币升值,中东欧货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主导了全球汇率的格局,而经济基本面的作用明显减弱。相应地,在这轮调整中,美元、日元少数货币与原材料和新兴市场货币形成了互相消长的映射关系,大幅变动;欧元有效汇率高位小幅调整,与美元的映射关系减弱。在后危机的中期,随着全球信心恢复、金融监管加强和全球失衡程度的减轻,全球汇率将更多地由经济基本面决定。根据中期全球经常账户的格局预测,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将中幅贬值,欧元小幅贬值,亚洲及中东货币升值,中东欧货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纷纷加强跨国间的货币合作,以期早日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但是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欧盟各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差距不大。本文通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几个主要标准分析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货币区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王博为 《商》2014,(11):173-173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区域性经济组织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区域性金融协调与合作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亚洲区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务必加强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日元与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作用和亚洲货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亚洲区域性货币合作必须考虑的两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纷纷加强跨国间的货币合作,以期早日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但是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欧盟各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差距不大.本文通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几个主要标准分析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货币区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