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以来,江苏省仪征市供销社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对供销社系统的所有企业都实行了“双置换”改革,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面对这一新情况,在保证员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为加强社有剩余资产管理,发挥剩余资产效益,防止资产流失,保证资产安全,我们采取以变应变的管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潘忠军 《商业科技》2010,(32):183-184
本文以2006年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为着眼点,对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新资产减值准则予以积极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作了系统、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体现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本文主要探讨了与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的基本概念与核算,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但在资产减值准备运用中可能存在着计提数额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外部监管困难等问题,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健全、发展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唐志朋 《现代商业》2007,(7X):82-82,81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减值做出了更具体的规范,增强了实际业务处理的可操作性,它与旧的准则相比较,在准则范围、减值迹象判断等方面作出了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资产减值损失能否转回的规定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对换出资产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一方能够可靠计量,而另一方不能可靠计量,以及双方均能够可靠计量时交易双方入账价值及损益的确定进行了分析,并解析了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各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问题。本文认为,在确认换入资产成本之前,应首先确认和计量包含增值税额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然后扣除可抵扣的增值税额,从而求得换入资产不含增值税额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高巍 《中国电子商务》2013,(16):150-150
我国某些上市公司以往连续保持稳定利润增长,但突然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表面上虽保持了“良好”的利润业绩,但向时又引发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这些不良资产恰恰是导致企业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加快调整,改革,特别是一些集团型国有企业进行产业,行业,工业布局结构调整,采取了剥离有效资产,加强存量资产优化重组,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收购,兼并,破产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无生产的经营,无设备,无资产的“空壳”企业或亏损企业,  相似文献   

9.
论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之一,它体现了会计的真实性、相关性、稳健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可分为三个阶段;要正确运用资产减值会计,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健全和发展信息价格市场,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0.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英 《市场周刊》2004,(7):143-144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深化改革,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上沿袭“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些资产被单位长期无偿占有,不流动,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增值,其弊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趋突出,因此需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孙慧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资产评估业作为一个为经济服务的新兴行业,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对资产重组等资产业务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有形...  相似文献   

12.
论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峰 《商业研究》1996,(8):11-14
论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几个法律问题甄峰一、要注重事实上的两权分离我国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是一九八八年四月通过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的,在经营体制上采用了承包制、租赁制、联营等。这些经营方法的结果,形式上看起来两权分离了,但从事实上并未实现两权...  相似文献   

13.
由于银行信贷资产在银行业务中占着重要地位,因此其价值的会计披露应尽可能真实。本对历史成本计价和市场价值计价两种方法下银行信贷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做了比较,探讨了实施新计价方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宜将国有商业资产承包经营者划入个体户范畴汪训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商业系统不断摸索改革思路,经历了种种改革阵痛的考验,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指引下,以理顺产权关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行资产承包,即固定资产和设...  相似文献   

15.
《商业会计》2002,(4):5-8
一、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方式改革的背景与思路资产评估是指委托人委托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根据待评估资产的状况,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行为,其目的是为该项资产的交易等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依据。我国第一笔资产评估业务是从1989年大连炼铁厂中外合资项目开始的,因此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源于国有资产评估,并伴随着国企改革、股份制改造和举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91号令),确立了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相似文献   

16.
析保险资产管理模式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磊 《市场论坛》2005,(12):94-96
承保业务与保险资产管理是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在我国,由于监管当局长期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保险公司普遍轻视资产管理,投资效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保险业括心竞争力的形成。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外资产管理模式,提出我国应建立以专业化资产管理模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混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朱琴 《商业会计》2007,(10):40-41
社有资产是指供销合作社控制并拥有的各种形式的资产,供销合作社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留存于改制企业的不折股资产、提留资产、剥离资产、待核销资产,原改制企业未经评估或未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以及依法认定为供销合作社所有的其他权益。随着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由于对社有资产的监管不到位,社有资产以各种不同方式流失时有发生,资产的收益权得不到保障。如何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保证社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运行,防止社有资产流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导致经济效益流入的资源。既然资产能够给企业事业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么资产就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资产,不可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不能确认为资产。为确保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真实和完整,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正确的确认和计量。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标准的项目,不能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资产是财务指标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经济指标,资产的价值是否真实和完整直接关系到费用和利润指标的真实,也影响到现金流量的真实,影响到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乃至影响投资者、融资者投资方案的选择。如果一项资产的价值已经发生了损失而又长期挂在帐上,年年结转,不作处理,说明该企业的资产有水份,严重一点说,是虚假的。虽然在某一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总量很大,但是,它不能反映其资产的实际价值。从利润的构成角度看,收入和成本(费用)是重要的经济指标,经营收入是现金流入的主要源泉,成本(费用)是企业为了完成经营收入而支付的主要支出项目。 如果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将该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不计入成本,该摊销的费用不摊销,该企业当年的利润是有水份的或得说是虚假的。  相似文献   

19.
从品牌资产到顾客资产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营销概念提出以来,顾客就一直是营销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顾客不仅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而且顾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证。本文从品牌资产出发,分析品牌资产向顾客资产演进的理论必然性后,从理论上理清了从品牌资产向顾客资产发展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