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这样的界定,对于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廓清。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也正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及体制,新农村建设最能体现“新”字之所在。但是,农民主体地位是需要由新农民群体来承载的,从而引出了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也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要将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领域。新农村建设应该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让农民真正享有主体地位,就必须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农民的主体地位只能在参与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相关制度中,参与式发展机制起着基础性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主要应以引导性、鼓励性和支撑保障性的混合性政策工具为主,并在适宜的场合尽量采用自主性政策工具,尽量少使用强制性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法,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拆迁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下农民房屋空间格局、功能设置的变化及其对农民劳动生产和日常休闲生活两大方面的影响,讨论了分化后的农民在面对变化时的调适难度差异及新农村建设相关主体对调适难题的应对。最后从调适客观条件、主观意愿及主体能力等三因素入手,对农民生活方式调适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由于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主体困境,因此,主体培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过程,科技素质和能力的培育、政治参与能力的培育、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然而。现实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家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给予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进行保障。为此,要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自我治理制度;大力加强农民自发团体建设,实现参与式发展的自治组织制度;赋予农民更多权力,改革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规划作为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居民福祉的一项基础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应该充分体现出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找出了当前村庄规划存在布局乱、配套弱、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坚持科学管理,优化规划内容,完善规划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采取上下结合的参与式规划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使规划既突出农村特色,又符合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本文通过分析农民素质现状,指出农民素质较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368份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统计资料,测度并分析了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总体状况和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仍有近一半的农民还未认识到自己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受主体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受限、建设能力不足等影响,在实际建设中农民尚未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农民对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加大现代农业知识传播、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提高农民建设能力等方面来引导并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本文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政府行为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的特征。并指出,其二重性特征,对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农民行为的可塑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效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