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3,(24):16-16,19
一、中外上市公司MBO的特点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运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在外部设立一个收购主体,这个主体都是所谓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即壳公司。二是收购性质都是协议收购,还没有出现美国MBO通行的要约收购方式。出让方有法人股也有国家股。三是控股权。虽然各公司MBO的规模不等,但MBO后原来的管理层大都取得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比如粤美的MBO后由管理层持股的美托投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四是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来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  相似文献   

2.
从粤美的看我国的管理层收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1月,上市公司粤美的中代表政府的第一股东——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将其所持粤美的法人股72430331万股转让给代表公司管理层的顺德市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股份占粤美的股本总额的1494%。股份转让后,政府控股公司退居粤美的第三大法人股东,而美托投资公司成为第一大法人股东。这标志着政府淡出粤美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经济界人士指出,经理层融资收购并控股公司,将有利于粤美的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结构,形成更加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政企进一步分开,使粤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达到高度一致,公司运作成本将降低。  相似文献   

3.
从MBO暂停看规范发展我国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东 《经济师》2003,(10):42-42,44
目前 ,我国MBO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协议收购中 ,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变公司资本的所有权结构 ,从根本上体现管理层的实际控制。MBO市场运作可以有效发挥“激励效应” ,但要避免出现寻租、新的一股独大和掏空等行为。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一股独大”最近被认为是上市公司种种弊端的重要制度根源,是导致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最大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4月底,我国1102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以上的达到890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9.2%。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统计资料显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由国家持股的占公司总数的65%,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公司总数的31%,两者合计高达96%。国有股股东的代理人缺位,严重地恶化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使我国上市公司广泛存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股独大”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人和经理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也不能建立。“一股独大”已经给中国上市公司脆弱的治理结构带来种种弊端和负面影响,成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而在当前情况下,“国有股减持”是一个长期的资本转换战略,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在现阶段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盈余影响有“利益趋同”和“壕沟防御”两种效应。本文采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样本,基于盈余持续性的视角,研究了管理层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作用强于监事会。本文不仅丰富了管理层持股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研究,而且获得了管理层持股“利益趋同”作用的支持性验证,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内部人控制”不再是制约管理层持股的制度障碍。本文研究支持上市公司和监管层积极看待管理层持股,并建议上市公司区别制定有效股权激励计划,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管理层持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我国企业采用.股权激励在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实施,目前,已经推行和实施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期股激励和管理层收购(MBO).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发展严重滞后,股权激励制度还处于萌芽状态,上市公司中还没有非常规范的股票期权计划.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有效的股票市场;建立科学的考核业绩标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8.
对"管理层收购"应加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竹园 《经济论坛》2003,(16):16-17
一、MBO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所谓杠杆收购(leveragebuy-out)即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获得经济控制权,以达到重组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Wright)于1980年发现的现象,并对该现象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定义。管理层收购(MBO)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公司的大部分股权,通过收购,获得经营控制权,达到控制该公司的目的。从以上MBO及LBO定义可知,当收购之…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在我国曾一度出现管理层收购的热潮,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在管理层收购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资金来源问题、法律依据问题、信息披露问题、收购价格确定问题、新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具体操作上的问题等。为了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在股市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应停止国有股以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向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转让。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实行MBO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使企业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我国,MBO被视为国企改革中一种明晰产权的手段,在上市公司更被推崇为取代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并购经典。从理论上说似乎合乎逻辑,甚至不无几分创意,但在实践中却不切实际、不符合国情。本文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着操作风险、机制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问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管理层收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继外资购并、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资本之后的第三大"国退民进"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