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998年~2003年月度数据计量表明,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依据美中两国月度统计数据计量的结论是相一致的。由此,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美中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贸易上,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易耗性产品对美贸易上发挥出比较优势,而美国在高技术产品对华贸易上由于出口管制政策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政策建议是,美国要想缩减美中贸易逆差,就必须逐步取消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在鼓励出口的同时,应重视从美进口,采取以出口带动进口,以进口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1983-2001)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日本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和外资来源国之一 ,研究中日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对日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合理制定。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中日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补关系 ,FDI和制成品的出口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但 FDI对进口水平仅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同时还发现FDI和进口贸易在短期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3.
美中贸易的“外资引致逆差”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引致扩大”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美中贸易逆差扩大部分应归因于以加工产业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以及由此“引致”的外资在中国企业的出口返销与贸易转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贸易统计方法,发挥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效应,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扩大内需,是减少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具有进口替代、出口创造和进口引致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后得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华出口创造效应强于进口引致效应,与日本对华FDI的贸易效应相反.对此,笔者通过比较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加以解释,以为中国调整FDI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具有进口替代、出口创造和进口引致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后得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华出口创造效应强于进口引致效应,与日本对华FDI的贸易效应相反。对此,笔者通过比较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加以解释,以为中国调整FDI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投资与贸易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程度:首先对比东亚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美国、东亚三方贸易不平衡现状;其次定量分析东亚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亚在华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东亚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都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但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引致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华农业直接投资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和农业外资来源国之一,研究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化对双边农业经贸关系的认识。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中日农产品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日农产品出口、从日农产品进口和贸易总量与日本对华农业直接投资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互补关系;FDI和对日农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长期和短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FDI对农产品进口具有单向的长期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关系问题,运用GL指数和二元Logit模型研究发现,1995~2006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张力较大的20类涉案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美方处于较大的贸易逆差失衡压力,这些成为引发美国对华不断发起反倾销贸易摩擦的实质原因。并且,从经验上否定了反倾销密集程度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是,美中双边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且美国处于贸易逆差失衡的产品最容易招致美国对华反倾销行为。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东盟五国FDI流入和制成品出口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泰国外,东盟四国FDI流入和制成品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出口贸易拉动FDI流入,属于出口导向型投资;泰国FDI增长对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是投资推动型出口。东盟五国FDI与制成品出口贸易相互冲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因而其对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规模的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诱发效应、逆出口效应、贸易转向效应表现出来。总体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替代效应很小,而对中日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则非常明显.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日本对华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各种关键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品的比重、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MS、TC、CA指数测算了中、哈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双边贸易竞争力,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分析得出: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且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除"资源型制成品"外,属产品内贸易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为此,促进中哈贸易应放松管制和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先解决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协调执行和层次提升,稳步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俄哈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从贸易发展规模、贸易差额和贸易商品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俄哈两国贸易发展的特点,即中国对俄哈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且差距不断缩小;两国的贸易差额长期均以贸易逆差为主,近期转为顺逆差交替出现的阶段;进口商品高度集中在能源资源类商品,出口商品由低附加值商品转为高附加值商品.进而分析了中国对俄哈两国贸易在中国外贸、上海合作组织贸易及在俄哈本国外贸中的地位,从而展现了中国对俄哈两国未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密切关系也备受关注。本文将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分为四组,实证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发现: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互补型的,其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长期促进作用;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引起其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对美国等对日贸易逆差国的直接投资扩大了其与这组国家的贸易顺差;日本对NIEs、中国等的直接投资并不是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实证结论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减少贸易摩擦以及在对外转移产业时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等方面为我国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稳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不利因素: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口岸建设滞后等。为此。本文提出应通过扩大进口、提高中国对吉国出口工业品的质量、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口岸经济、增加对吉国的投资等措施来促进两国经贸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地市场效应意味着一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利用两个模型对中国和印度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检验,并通过相应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存在较为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而印度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不显著。相比之下,中国更具有本地市场效应带来的贸易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和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张,印度多类工业制成品也具备获得本地市场效应的潜力。对于中国而言,在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减弱的趋势下,更应充分重视本地市场优势对出口贸易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保证获得出口贸易上的持续优势。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demand for exports and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for a panel containing the majority of the EU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model includes as explanatory factors both the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trade and also the stoc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e apply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allowing for heterogeneity. Whereas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cointegration when using just the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the results are favorable to the existence of long-run relationships linking the variables of the augmented model. Moreover, the results point mainly to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FDI.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demand for exports and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for a panel containing the majority of the EU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model includes as explanatory factors both the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trade and also the stoc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e apply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allowing for heterogeneity. Whereas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cointegration when using just the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the results are favorable to the existence of long-run relationships linking the variables of the augmented model. Moreover, the results point mainly to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FDI.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uses 4‐digit SITC data to identify groups of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USA that have strong or ris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e find that most of the trades are inter‐industry, with only a small portion being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s (IIT).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Sino‐US trade is complementary. We construct an imbalanced index of IIT, and identify the goods groups that aggravate and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We suggest an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a dynamic IIT index that might mitigate the aggregation bias of the existing methodologies. Our improved index reveals that the dynamic imbalances of US‐Chinese IIT in manufactured goods are worse than their static IIT imbalances, which means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orrect the deficit of US trade with China in the following couple of years.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s of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is China's major task for sustainable trade growth.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引起其它国家相应政策一定程度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动。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广东省对美国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关贸易总额的30%左右,美国实施出口倍增计划对中国特别是对广东的外经贸发展必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广东的应对措施主要应包括:继续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抓住机遇,建立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进出口企业的广泛联系;重构广东的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成本增加的压力;发挥制造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注重国际市场安全研究,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保护海外利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数据分析,本文研究了1996~2008年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及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得出如下结论:在此期间,山东省整体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发展方式获得转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级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速高于轻纺及其他一般制成品;贸易发展方式上则表现为一般贸易的出口高于加工贸易,呈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