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农村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村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的工业化受到了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布局因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应通过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是由生产技术革命引起的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渐进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蓬勃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为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本文探讨了新型工业化对广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有了很显著的改善,如能源节约、工业降耗、优质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方面,但仍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活耗能逐渐增加和缺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我国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目前烟台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及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烟台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龙口、招远、蓬莱三市把发展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当地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根据自身特点、经济、资源等条件,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但是,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有诸多制约因素,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其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工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层次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矛盾突出等。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应走以扩大就业为核心,用信息化为手段,以品牌打造为中心,促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稳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其工业化程度和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工业化质量尚显粗放,提升空间很大,工业结构以钢铁业和低端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其主要问题在于资源型工业亟待转型升级、工业污染严重、产能严重过剩。河北省工业化现状和问题决定了河北省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因"业"制宜,破、立、创并举,提升工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实现工业技术创新;把握前沿信息技术,以信息化融入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
区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又好又快发展。岳阳市云溪区要实施新型精细化工战略,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工业因区化、因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城镇化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同时要健全产业配套、培育集群项目、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经济集约型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平顶山市围绕工业发展的“平台、质量、动力、活力、模式”,坚持“四个统一”,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探索步伐,实现了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变,为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当前的产业构成中,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工业产业所占比重仍偏大。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对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将低碳经济推向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是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农村工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与农村是相互依赖的.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工业作为整个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城市工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城市工业提供劳动力、场地、资金等条件,有利于城市工业的产品扩散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城市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文章研究了中国农村工业化政策的意义,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的体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困境。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配置,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将为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赢得发展的先机。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福建省经济发展面临着高碳经济的困境,为此,福建省政府应根据低碳经济内涵和省情,从优化能源结构、开发低碳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人手,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切实转变自身角色,努力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引导、激励与监管角色,更好地促进海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全球共识。但目前在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等基本问题却没有进行应有的阐述。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在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下的“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四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通过构建低碳型产业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发展低碳企业和低碳产业、低碳园区和低碳城市,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发展,最终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的科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碳经济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是一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通过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的作用机理,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逐步朝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民族乡村旅游在内外部动力机制作用下,向着民族乡村低碳旅游的方向发展,推动着低碳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要树立低碳理念,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技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政府、企业、游客三方通力合作,推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波动,从1978年的“一、二、三”模式转变为现阶段的“二、三、一”模式。当前,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限制高碳强度产业的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完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低碳产业调整优化的进程。湖南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以传统行业为主,其技术含量偏低;第二产业中以碳排放较高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与湖南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调整方向存在差异。要进一步加强融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加大对附加值高的产业融资,使投融资更好的促进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低碳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低碳经济日渐兴盛,低碳工具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碳税、碳交易通过碳定价等方式有力地改善了气候环境,但对经济产业格局、社会福利等方面有利有弊,影响复杂。碳金融拓展了低碳经济的边界,吸引投资者参与碳市场,同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在低碳工具的研究中,国外理论早已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国内研究也逐渐丰富。文章对国内外碳税、碳交易、碳金融的实践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整合,阐述与评论了这种工具的理论渊源和内涵、探索实践、制度分析、效应评价等研究成果,认为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仍存有较多缺陷,并对下一步各种工具的交叉配合、碳交易制度改革、碳金融产品定价及设计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要求,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行为逻辑入手,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指出,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而制度的激励结构转变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