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有很多眼花缭乱的头衔,但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如果离开了皇明我什么也不是,如果我这个企业完了,我就会身败名裂。说实在的,一个人永远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团队,即使是在团队里高高在上,也要明白是团队带给个人的光环。个人与团队是鱼水关系不能分开,千万不要这么想——“团队没了你不行”。  相似文献   

2.
拍马屁测试     
袁岳 《商界》2007,(7):91-91
为什么拍马屁现象会在公司内屡禁不止? 每次和客户们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帮他们做一个测试。我问他们:“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拥有自己的爱犬?”一听到这个问题,这些执行官们便会一边微笑,一边举手示意。一谈到自己的爱犬,平日总是一本正经的他们满脸放光。  相似文献   

3.
王建庆 《创业家》2012,(9):114-116
带队伍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目标与员工行动协调一致,愿意一起走的,站到旗帜下。 公司创业一段时间以后,不仅团队的创业热情逐渐淡化,而且有些歪风邪气开始滋长,譬如员工懈怠、风凉话盛行,小的利益团体冒头,公司丢了财物没人知道,甚至有人侵占公司利益领导者却不知道怎么力、才好……这些问题在很多早期企业中都有,“我怎么做,才能让员工一批批成长,让事业后继有人7”这是很多创业家都会问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问100名企业家:你的企业有战略吗?相信90%的人都会回答:我们当然有战略,但是如果你让他介绍一下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就会发现其实80%的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他们有的大多是“想法”和“目标”,即我想干什么,想干成什么样,而不是如何干,所以战略这个词就成了一个非常模糊的企业管理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才叫战略呢?  相似文献   

5.
周伟焜 《商界》2008,(2):98-98
领导人最高的境界是有没有办法把人带起来。在经理人的生涯里,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为“我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你一定要听我的”。第二阶段是思考“我怎样把人带起来,怎样去凝聚团队的力量”,从而将自己的光芒收敛一点。  相似文献   

6.
《经贸世界》2006,(11):40-40
动辄几百人挤在一个会场里喊口号,“我要成功”,“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不可否认,在那种气氛的感染下,一个再低落、卑微的人都会感觉良好。但是,旦走出会场,当他仉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时,那样一种孤独、那样种反差会让人觉得空虚。因为他们抑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就满怀激情去开拓市场,一“热”一“冷”,几个回合下来就很容易“感冒”,所以新人的流失率也就高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李建国 《三联竞争力》2010,(11):112-113
PE投资经理在投资后管理实践中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管得太多了”还是“管得太少了”。管得太多会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是公司的内耗会加剧。另一种是企业管理团队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自我驱动力下降。管得太少又会怀疑自己投资的企业是否会提升价值,企业管理团队能否把企业带向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许多人都在想着一件事:今年可不能再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了。我们做个小测试。过去一年中,如果你问人们“最近过得怎么样”,会有何反应?我猜很少有人会说“我最近很轻松,很安逸,工作效率很高”。大部分人都会说“忙死了”、“做什么都不顺”、“忙得快哭了”,等等。  相似文献   

9.
《商》2014,(34):297-297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王家卫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企业也是如此,无论哪里的企业,内部的派系之争都见怪不怪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内部形成小圈子就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表示,企业是以人和利益为基础的,只要有人和利益,就一定会存在“圈子”。但小圈子多了,就难免会产生争斗,就会有人搬弄是非,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起源不一样,应对之策也有所区别。“不论哪一种,驱动性因素只有两个,一是员工主动型,二是领导纵容型。”现为一家中国500强企业人力总监的刘岩认为,以部门为单位的小圈子尚不可怕,存在于管理末端的小圈子也不可怕。“怕就怕在跨部门的、流弊于管理层之间的小圈子。”掺杂这两个因素的“圈子”最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形成自己的“派系”,通过挤压其他同事,获取更大话语权或更多圈子利益;其二是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积聚更大力量对抗更高领导,形成“舍我其谁”之架势。  相似文献   

10.
创维“陆强华事件”令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从小霸王出走的段永平。有媒体干脆称之为“小霸王事件”的重演。 从“小霸王”到“步步高”,不到10年时间,段永平攻城略地,一个人徒手创造了两个全国知名品牌。在当今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的中国企业界,段永平的经历多少有点儿传奇色彩。 记者见到了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永平。 都说我是开头人, 我觉得很尴尬 段永平说,现在很多人一离开原来的企业就提到我,我觉得挺尴尬。都觉得我是开头人,我觉得我不是。 目前企业发生这类事情才刚刚开始。将来会很多。在发达国家,企业在成…  相似文献   

11.
马浩 《经贸世界》2006,(5):33-33
直销团队到底需不需要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培训旧在以前,肯定会有很多人立即站出来,表达“是”或“不是”的观点,但现在,由于直销条例中规定“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大多数人会选择对这个问题保持讳莫如深的态度。因为,除了企业培训之外,连直销团队的内训都被取消了,何谈和第三方机构合作搞培训呢?  相似文献   

12.
有一半以上企业采用团队形式 美国《财富》杂志把团队管理称作“90年代生产力的突破”。环境要求企业有一个更加具有活力、适应性和创造力强的体制,而团队管理正是出路所在。事实上,美国五百强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采用团队这一管理形式。预计到2000年北美90%的企业都会采用某种形式的团队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想明确一下什么是“不豁达”。通常理解“不豁达”就是“小气、计较、心胸狭隘”,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剥去种种外在的现象,大抵是因为一个人的心思所聚,视力所集过分关注于一个“小我”、“近我”,这种人低头看得清,抬头看不远。严重的,不单对于人类理想、社会前途之类“形而上”的东西看不清,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也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了。所以,一旦有谁侵犯到他的利益、抢占他的位置,甚或只是破坏了他的情绪,都会“不豁达”起来。这种心理状态于市井中也并无大碍,人们不过是敬而远之罢了。但对于搞行政…  相似文献   

14.
“陆强华事件”令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从小霸王出走的段永平。有媒体干脆称之为“小霸王事件重演”。日前,记者见到了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永平。经理人“跳槽”,我不是开头人段永平说,现在很多人一离开原来的企业就提到我,我觉得挺尴尬的。都觉得我是开头人,我觉得我不是。在发达国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变成本非常小,但是在中国,投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可变成本非常高。做小企业容易,但越往大越难做,可变成本的成长速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所以,当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的时候,出现经理人跳槽的现象,我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种现象:人们能看到很远很宽的地方,但对眼皮底下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种不易看见的区域,生理学上称之为“盲区”。其实生意场上也常常会出现这种“盲区”。我的不少朋友时常在我面前做出一副肠子都悔青了的样子说:“我恨不得抽自己两耳光,好生意明明摆在我面前,该我赚的,咋就被别人抢走了?”的确,连我自己都犯过一次傻,要不然我的财富会多增加400多万。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白老太太是我丈母娘的一个好朋友。在成都闹市春熙路服装一条街上,她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老房。老伴一去世,白老太太打算到孩子家去住。白老太太的意思是,到哪个孩子家住,房子就归谁。这下可好,几个孩子争得不亦乐乎。由于家庭内部矛盾激化,白老太太经常来我家向丈母娘倒苦水。有一天,她突然对我们说:“不闹了,都老实了。最后大家商量决定,把房子卖了,各家平分,他们挨个养活我。”说罢又特意对我说:“小邱,对外人我们卖15万,咱们不是外人。你要是买,我12万就卖。”我当时并没在意,那房子我倒有点印象,是成都古老的四间临街木结构小四合院,老房里面有个小天井。  相似文献   

16.
尹一妍  严晨智 《浙商》2008,(13):90-91
我是浙江一家建筑企业老板,企业产值近3亿元。由于成立之初就是合伙制,算我一共4个合伙人,我是董事长。当时有一份协议,规定公司大事都必须由4个人签字才算数。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程序繁琐、时间耽搁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合伙人还经常不出现,委托他一个亲戚来签字。经常碰不到面,大家沟通也存在障碍。我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原来3个合伙人和我的股份也差不了多少,我想收购其他人股份单干,又不想跟原来的朋友撕破脸皮。我很苦恼,长期这样下去,企业就会被拖垮。该如何解决呢?  相似文献   

17.
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经济学家,都会被贴上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表示他的独门绝招。比如,一提到“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会联想到亚当·斯密;一提到“国家干预”,我们就会联想到凯恩斯;一提到“产权”,我们就会联想到科斯;一提到“局部均衡”,我们就会联想到马歇尔……  相似文献   

18.
团队怎样培养领导力,我觉得第一是特质;第二是个人能力;第三是结果导向;第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巧培养;第五是怎么样带领组织面对挑战。特质,就是对于你的承诺必须要竭尽全力完成。你必须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沟通方法,因为你会经常发现组织变成了很多的小团体,大家互相之  相似文献   

19.
业界焦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星期一个星期过得很快,似乎转眼间春天就到了,虽然北京的天气时冷时热让人很不舒服,不过每年快到3.15,我就知道天气该暖和了,呵呵,这是我的辨别节气方法。每次3.15我们都会做一个专辑,都要明察暗访一番,每次我们也都会发现中国的消费者很需要保护,也会发现每到这时候奸商都会真的觉得害怕,有些底气不足的干脆在此期间闭门歇业。看来在政府、媒体和大众的联合监督下,消费者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但愿天天都是“3.15”。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每13个中国人就有1个炒股、每天A股开户数新增30万户……中国似乎真的已进入了“全民炒股时代”。2005下半年开始的大牛市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对股市有期许的人都会到此掺和一下。无论对股市是否了解,认识多少,大部分股民深信在如此美好的“钱景”前,闭着眼都可以稳赚不赔。行家里手会赚的钵满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