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NGO发展的现状NGO是英语"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主要指那些不以政府所直接控制的社团、协会、慈善机构、基金会、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形式出现的社会团体。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是NGO最为显著的几个特征。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
陈鸣 《东北之窗》2008,(24):36-37
地震过去半年多,在整个四川灾区,NGO(直译为"非政府组织",指较为专业的社工组织)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只有国内外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草根组织在获得基金会的支持后继续坚守;而志愿者则几乎绝迹。灾后重建过程中志愿力量的流失现象,是灾区NGO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之一。  相似文献   

3.
NGO全称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翻译为非政府组织,是由自然人或法人创建的不属于政府、不代表政府利益的组织。我国NGO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涌现了大量NGO,并且在救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视野具有局限性、救灾中资金不足、优秀的专业人才匮乏、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较小等。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NGO在救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面前,中国民众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众多环境非政府保护组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对《中国信息》中西方学者对中国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研究,揭示出"第三者"对我国环境保护组织的诸多看法。主要从中国非政府环保组织成立的主要背景、中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的特点和中国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前景展望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组织在学术界一般叫非营利组织(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有时也叫非政府组织(NGO),还有其他类似的称呼,比如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等。当前我们政府与民间对其一致的称呼是"社会组织",实行统一登记管理,主要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以前叫民办非企业)三种类型。社会组织的出现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现象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全球开始兴起"结社革命"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慈善大爆炸",社会组织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正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公共组织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管理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中国NGO自身出发,对如何规避这些消极作用提出了初步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词汇是社会变化的号角。非政府组织连同它的英文缩写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这个词从上个世纪末,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胫而走,被各种媒介广泛传播。这个新名词在中国出现并非偶然,非政府组织及其相关概念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性话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1999年11月12日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明确指出:“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社团组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中国非政府组织和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NGO)一样,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中,自行依法组织起来,积极而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各项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NGO所具备的相对的独立性、灵活性、公益性和代表全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利益等特点,决定了NGO在宣传教育和组织预防  相似文献   

9.
何流 《中国报道》2009,(1):90-91
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看到了NGO(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活跃的NGO是一个国家形成公民社会的前奏,也是判断政府开放程度的信号。但在我国目前国家与社会的权利分配格局中,政府仍占据主导地位,NGO还没有赢得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具有本国的特点。新中国NGO的定位是为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服务,因而它们成为政府体制下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NGO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本身的势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与国际接轨"是中国的一个基本走向。因此,中国NGO必须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它们的健康发展无疑将与国家形成共生共强的关系,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观念的增强、推行与自身相适应的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