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金融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将面对面进行竞争,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者竞争的胜负。因此,中国银行业必须将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从以下七个途径入手,大胆借鉴国外经验,以金融创新迎接新竞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2006,(7):34-35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我认为,这为我国金融业在下一个五年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中间业务不是简单的代收费等业务,而包括了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机构间资产置换等在内的众多创新产品,这些业务必须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记者: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壮大,自主创新成为提高金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请问金融展在提高金融行业竞争力方面提供了哪些有力的支撑? 李文辉:2006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提高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加强产品与业务创新,成为当前金融业寻求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在此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6年的到来,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金融行业即将对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的竞争态势将越来越激烈。金融产品的竞争是金融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产品竞争力决定了金融企业的生死存亡。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新的质量和速度。金融产品创新与知识产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产品创新是金融知识产权的重要源泉,而知识产权保护对金融创新产品竞争力的确立和维持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大。2005年,建设银行在公司机构和个人银行两个业务条线上均设立了产品开发中心,推出了存贷通,个人理财一户通、“利得盈”、“汇得盈”、“建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创新产品。2006年建设银行的产品创新力度将更大。金融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成为经济生活中十分活跃的一部分。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抢滩登陆,中资银行不甘落后,金融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在产品和服务工具上的创新成为竞争取胜的法宝。社区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在沿海的一些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捷足先登,农业银行适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五年保护期结束,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开放化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要面临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吸引目标客户,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业已经向外资全面开放,将面临国际金融业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与世界金融发达国家的差距,迎头赶上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创新的潮流,加快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这场盛大的“晚会”上,中国金融业既是一群明显的迟到者,也是真正品出了螃蟹美味的人。创新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是中国新兴金融业者参与竞争的利器,也是整个金融业应对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网络,给走向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渗透将对中国金融业形成巨大压力,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调整经营战略,提高竞争能力,迎接挑战。金融产品创新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各家银行已形成共识,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监管的逐步放松,混业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朗,不仅为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了更大的竞争空间,也使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谁在新产品开发上抢占先机,谁就将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可以预见,金融产品创新将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脚步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落后。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结束加入WTO的5年"过度期长跑",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外资银行在等待多年之后,全方位地将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锤炼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卓越的管理呈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观念、体制、技术、产品、利润生成以及监管思路等方面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中资商业银行只有进行金融创新,才能在金融大开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金融业历经非同寻常的一年,在全球金融普遭重创之际,中国金融业却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由于金融产品的非排他性,创新的先发优势极易被削平,因而金融机构的优势便在于其自身的服务与营销策略。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营销的理念日益根植于金融机构之中,且金融营销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金融业的发展潮流,2010年1月30日,《银行家》杂志举办中国金融营销奖以搭建金融营销交流促进的服务平台,给先进者予鼓励,给成功者予荣誉。  相似文献   

12.
我演讲的题目是《增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能力和金融业务创新能力》。为什么要在金融信息化论坛上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原因是金融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使得金融企业惟一出路就是在竞争中求发展,进行金融创新。金融业在竞争行业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业,因为金融业的市场、产品、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领域开始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撞击,处于经济前沿的金融业,面对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生存大计。因此,如何转变经营观念,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已刻不容缓。当前,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不仅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外部要求,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进入后WTO时代,我国金融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历史性变革,金融机构也面临全新而富有挑战的发展局面。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金融创新的赢利性。为此,本文根据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经验,审视了后WTO时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其中金融产品创新直接丰富了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创新:竞争、合作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外国金融业的全面竞争,中国金融业必须在有限的宽限期内,加强全面的金融创新以迎接挑战。本文认为,应认真考虑在不同的金融领域实行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以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是中国金融业引以为豪的一年,在全世界金融业仍处如履薄冰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首先走出困境。卧薪尝胆六十余年,中国银行业终于占据全球银行前三甲,金融大国之梦已然实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以客户为本的理念下,各大金融机构基于客户的需求在产品及服务上推陈出新以期占据竞争的制高点。2010年1月30日,《银行家》举办的中国金融服务创新高层论坛,邀请到诸多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金融服务创新的未来(按发言次序先后排序)。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风险的产生,但这并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理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业应该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在金融创新产品的专利权保护、金融监管、金融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政策完善等方面寻求制度突破。  相似文献   

18.
金融业的创新是金融产业进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金融业才能得以不断地发展。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长期处于高度政策壁垒下的中国金融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冲击。本文在总结我国金融创新已有成就基础上,分析指出经济生活中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了进一步创新的能力;并针对问题,提出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风云 《银行家》2006,(6):118-120
在国内金融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农村信用社仍经营着传统的金融产品,面临着业务发展单一、结算渠道不畅通、资产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面对此种境况,农信社要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创新金融工具,独辟蹊径,寻找市场切入点。金融业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竞争,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信用社打开市  相似文献   

20.
徐静波 《新疆金融》2006,(12):47-48
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加剧,作为金融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金融创新正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取得战略优势的基本条件。就银行而富,创新意味着市场,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竞争的主动权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当今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银行业规避风险,有效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到今年年底,我国经济金融将结束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外资银行在等待多年之后,可以全方位地将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锤炼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呈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