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发现,在我们的种种“批判”中选取的参照系是全国其他高新区和中关村自身,而没有选择美国的硅谷——如其他媒体习惯的那样。没有人能否认硅谷的巨大成功,就像谁也无法否认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一样。但问题是现在的中关村具备和国外大公司正面抗争的实力吗?更进一步说,我们有必要克隆一个硅谷吗? 有一位媒体同行曾给中关村开过一个药方:有创新的跟随策略。与中关村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不无道理。尽管技术革新派曾经嘲笑compaq更多地像个计算  相似文献   

2.
费夷 《中关村》2004,(7):66-67
6月9日,北京全城的激情都被来自雅典的奥运圣火点燃了。那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从天安门广场到颐和园,奥运火炬经过了一百多名接力手的传递,在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古城里向人们宣布奥林匹克精神的到来。让我们先撇开形而上的精神不谈,单单看这次活动中的广告品牌推广大战,我们就会有另外的发现。当我们看到满大街上都有人拿着印有三星和可口可乐标识的宣传品的时候,我们难免要问:联想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创新无止境     
2004年的阳光已经照进门窗,新的一年里,你有什么规划、举措、打算?答案肯定不尽相同,更难做到完美。但有两个字应该写进参考答案:创新。创新要强调,创新无止境。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导致中国因循守旧、陈腐发酸的东西太多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人为扩大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三个代表”、机制创新、政治文明的频频呼唤,并非凭空想象,无的放矢。一位国家领导人曾经对中关村说:希望从这里看到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的地方听不到的声音。中关村需要创新,中国各行各业何尝不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卫汉青 《中关村》2013,(12):106-106
中关村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军方阵和前沿阵地.还有无数创新人物、创新故事.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去讴歌,去谱写。  相似文献   

5.
周君 《中关村》2005,(9):86-87
苏州街上的那块牌子从外表上看起来,海淀区的苏州街, 是一条颇具国际化风范的都市街道,在中关村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上班族们对这里就更熟悉了,是因为“苏州街”这三个文学色彩浓郁的字眼吗?还是大道两旁摩肩接踵的楼台亭榭?不,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原因,还是先来听一听上班族们自己的解答吧! “我大学毕业后来北京,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中关村人才市场得到的。”“我上班后跳过N次槽,中关村人才市场不但给了我更好的选择,还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咨询和建议,从那以后,我的工作开始稳定了。”“我一些朋友的单位,如果需要招人了,首先就会想到去中关村人才市场,喏,  相似文献   

6.
如今,中国人全面走向世界已不是缥缈的梦想和空洞的口号,早已变成活生生、绿油油的现实。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走向世界?怎样能够保持目标更清晰些?步子更扎实些?道路更宽阔些?细琢磨一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封面人物”选定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的一位留美博士胡晖,是因为这位年轻的创业者以15万美元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1800 万美元收购,两年增值120倍,一时被称为“胡晖现象”。“胡晖现象”何以会引起中关村和首都知识界的关注?“胡晖现象”为何出现在中关村?“胡晖现象”说明了什么?“胡晖现象”有无示范意义?且听萧灼基、罗玉中、夏颖奇等各界专家和本刊记者的论述报道。  相似文献   

7.
张彤  曾颖 《中关村》2004,(5):50-54
当美国媒体把中关村评选为世界八大文化圣地之一的时候,中关村已经不仅是海淀的中关村,而是世界的中关村。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关村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关村的应用软件、手机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均为全国第一;从人力资源看,中关村拥有两院院士、大学生、企业家等人才的数量在全国无可匹敌。从技术创新看,中关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如今,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关村现在处于历史性发展的关头。在一度网络泡沫的投资低潮之后,中关村能否再度辉煌?中关村的价值与前景又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4月15日,《中关村》杂志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了上述问题的论坛。  相似文献   

8.
沙磊 《中关村》2010,(5):54-55
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创造出有利于中关村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如何探索园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出新举措。开辟一条集思广议的新道? 3月22日,被誉为中关村“智库”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中关村顾委会)揭开面纱,并试图就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5,(3):44-55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步入了法治的轨道。今年的3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22周年的纪念日;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20周年的纪念日。经过20多年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司法实践,目前,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以中关村为观察点,从战略的高度、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来研究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可以使我们透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和前景。因为中关村是中国的人才高地、知识高地、智慧高地、知识产权的高地。中关村注定要不断吸引世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孙曙 《中关村》2003,(1):115-115
央视举办的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观众打电话问来自上海的评委廖昌永:他和来自北京的评委戴玉强打分总是不一致,是不是因为分属“京派”与“海派”的缘故?难得还有人使用“海派”这个几成化石的词,在现在的大上海水泥钢筋的丛林里还有“海派”吗? 文化点将上海有影响全国的电视栏目、电视主持人吗?上海有天王、天后级的歌星吗?上海有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作品吗?上海有威震画坛的油画家、国画家、先锋艺术家吗?上海有被同行视为风向标的戏曲、话剧导演吗?上海有全国读者买帐的纸质传媒和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吗?上海有举世举国注目的文化活动吗?上海有倾国、倾城的娱乐新闻的主角吗?上海文化有新鲜的人和事吗?上海还有文化巨人吗?在国人、世人的文化生活中能看到上海的形象,听到上海的声音吗?  相似文献   

11.
自从驶入高科技产业的航道,中关村便踏上一条“不归之路”,这条路是通往理想的。也许,在一个“村子”押下太多的国家希望有些沉重,所以中关村必须一次次地进行春蚕般的“蜕变”,由小而大而概念而理想。在这个过程里,这只春蚕贡献给我们这个古老丝国的不是绸缎,而是一路的“思考”和文化的积淀。2003年11月26日,中关村又迎来它的变革……而这,又将是我们的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中关村》2005,(3):68-69
文化前言其实,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品,于是才有味道,才能了解所谓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胡锦涛就任总书记之始,到各地视察工作。他的第一站是西柏坡,第二站就是中关村。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来到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对一些留学生企业进行了视察。那么,为什么第二站就选择了中关村?联系到中央后来的人才战略以及对于文化的重视,我们便十分自然地得出结论——这绝对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举措。中关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这里的大学和大院大所的人才与研发力量,在于这些力量所催生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商业,在于这些产业、商业的运营…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呼唤技术经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高 《中关村》2004,(7):34-34
据中关村某技术交易机构统计,他们一年采集的技术信息存量有4万多项,但成交的只有区区的十几项。另据了解,中关村每年产生的高新技术成果约两、三千项,但成果转化率却只有8%左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技术交易率如此偏低呢?是技术不成熟吗?非也。中关村大院大所云集,“两院”院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10000多家,他们  相似文献   

14.
我们怀念昨天,珍重今天,更寄望于明天,期盼着明天更美好。10月18日揭晓的中关村“双优”评选,评出了王文京、才让、魏新、彭伟民、雷军等20位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他们的成功之道其实也是中关村的成功之道:就是尊重知识、依靠科技、鼓励创新、提倡竞争,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什么都可以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关村拥抱未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说法,绝非虚妄浮夸。“封面人物”选定中关村第二届优秀企业家、安泰科技公司总裁才让,因为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位藏族留美硕士。这只“藏族之鹰”与其它中关村知识英雄的“雁阵”究竟能飞多高?多远?多久?我们有理由期待。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20日,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和组织,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三十余名企业老总受邀进入中关村最高决策管理层。有着中关村 IT“教父”之称的柳传志当选为咨询委员会的主任,他和执行副主任、年轻的“海归派”邓中翰进入北京市政府建设中关村领导小组,参与园区重大事项决策。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认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推进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的例证。专家表示,随着中关村的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纷纷涌现,中关村管理机构导向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家出身的委员更了解高科枝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运作方式,更能代表企业的声音,这将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中关村的从业者则表示,企业家参与发展决策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的认同感。我们分别采访了其中的几名委员,以此来“解析”中关村的“内心世界”,反馈本月中关村管委会变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是谁组织着中关村的电脑卖场?当然是海龙、硅谷、太平洋、鼎好,还将有科贸,中海园……还会有更多的卖场吗?长久以来,中关村发展一直面对着“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路线问题。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中关村依旧是一个买卖电脑的地方,是一个商贩云集,货车扎堆的电脑超市。显然,在高层决策者的宏观思考与普通民众的刻板印象之间,中关村的形象和将来是错位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2月5日,中关村软件企业出口联盟在中关村软件园正式成立,似乎为“刀光剑影”的中国软件业带来一点和平。联盟的成立比较低调,更不同寻常的是,成立大会更像一个工作会,直接探索联盟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这个联盟的重要性在于,在中国软件的重镇中关村软件园,正试图开始一种成熟的集团与联盟行为。现在,在中国,软件联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那么,中国的软件业是否进入“联盟”时代?  相似文献   

18.
华亭 《中关村》2004,(3):44-45
中关村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方,是各种知识及产品诞生的摇篮。但是,就现状而言,它还不能满足人们预期。问题出在哪儿?如果把整个中关村的各个企业、院校、研究所,也就是各个硬件环节,视作人体的各个器官,那么,在整个社会交换全过程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包括营销知识、企业战略决策等,就是人体中流动的血液。  相似文献   

19.
9月14日上午10点,在海淀体院西路甲2号,记者见到了有“中关村创始人”之称的纪世瀛。等他的时候,记者看到院子里有一块3米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由严济慈题写的“科技之光”的碑文,虽然只有800余字,可一段中关村传奇般的创业史却是清晰可见。作为北京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的院长,纪先生是直接从教室出来见我的;知道他一个小时后还要回教室,我们的访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中关村》: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村长”,也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创始人,您喜欢哪一个称呼?纪世瀛:都不准确。我最喜欢的是“中关村第一村民”这个称呼。为什么?因为村长是要下台的,而我这个村民,只  相似文献   

20.
李晓明 《中关村》2005,(3):36-39
“自主知识产权”是个很时髦的词,也是件很重要的事,所以近几年来不时挂在政府官员、企业老板、研究学者的嘴边,尤其是在具有“一区七园”(海淀科技园、丰台科技园、昌平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电子城科技园、德胜科技园和健翔科技园)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当然,不仅仅是挂在嘴边,不断地也推出“创造”“保护”“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举措。例如,2004年12月24日著名的IT企业“金山软件”“中科红旗”等八家中关村软件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联盟”。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的官员对此举评价道:联盟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