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化,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当下社会的信息和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日趋多元,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论、交流以及传播。微信因它本身的传播特征,使得高校舆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微信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理,提出了高校舆情的相关管理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管理方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信息集散地。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BBS、QQ等为代表的“微媒介”正逐步成为社会思想文化聚集和扩散的重要平台。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社群的重要参与力量和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如何正确地把握和认识“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新内涵、新特征,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随着网络进驻大学生的生活,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日益成社会学、传播学、政治思想教育学关注的焦点.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日益复杂化、传播日益迅速化,面临舆情失控的存在的隐藏危险,真正做到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逐步构建起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把握校园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对于合理引导舆情为管理者服务,促进高校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素君  毕晓光 《中国报业》2012,(16):183-184
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渠道。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甚至影响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管理队伍以及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自媒体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冲击,并探索性的提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面上网工程的开展,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参与舆情讨论中,通过他们的信息可以发现,由于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学生通常对周围事物较为敏感与关心,对公共事件关注最多的体现于接近性;大学生网络舆情由于主体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相似,通常反应较灵敏,意见易整合,舆情较统一;由于受过高等教育,舆情的表达方式更为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袁富红 《中国报业》2012,(14):180-181
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中所出现的问题,从社会大环境、网络传播媒体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指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出现的成因,并进而提出应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监管。从学生的自律方面去解决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  赵靓 《消费导刊》2010,(4):157-157
高校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分散性,形成过程的迅捷性等特点,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商》2016,(5)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性、交互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既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机遇,同时也使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层面、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层面、高校学生本人层面入手,三方合力,建立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曹静  崇岭 《上海商业》2014,(6):56-5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流动性,其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真假参杂。如果不能对网络舆情加以有效控制及正确引导,消极舆情的传播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舆情监测研究已成为行业热点,各大高校、研究所、政府机构都涉及了相关研究领域。目前,高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起步,网络舆情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上海商学院广告舆情实验室为例,结合广告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通过对海南部分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解海南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特点、网络舆情的参与、辨析和态度等情况,试图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生迅速,微博、微信新媒体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通道,同时也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如何把握"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改进思想教育应对策略,利用新媒体提高"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下舆情传播的羊群效应事件的规模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罗一笑事件"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中UGC的羊群效应的两种社会影响因素,对于社交网络下正能量的传播(传播正向信息)和舆论导向的运用(抑制不良羊群效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下移,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在当代网络舆情的发布、接收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俨然成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活跃主体。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性,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当代舆情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韦彪 《中国报业》2023,(22):226-227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等特征,为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对高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和管控,关系着整个社会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基于此,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舆情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引导流程,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建议通过加强情绪疏导通道建设、建立完善机制、培养意见领袖等举措,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好高校形象,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以从武汉市普通本科高校分层抽样所得到的14所高校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的满意与否设置二分类因变量,提取出影响总体满意度的五个潜在满意度因子,然后通过SEM模型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图分析了潜在满意度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用定量的方法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进行了评价,并由评价模型提出了相关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