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股票市场作为新兴加转轨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尤为严重,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更加明显。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且大股东所持股份多为非流通股,因此大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股权融资、现金股利、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等方式转移上市公司资源达到挖空上市公司的目的,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目前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也是产生利益输送行为的原因之一,而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是造成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绩效(CAR)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改变侵占公司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并购公司的并购市场绩效均值显著为正,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公司有较高的并购市场绩效,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关联属性对并购市场绩效无显著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并购公司其并购市场绩效越低。另外,成长性增强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公司杠杆减弱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文中的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逐渐显现出市场化特征,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并购市场绩效已产生积极作用,但并购活动中利益输送的动机和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输送利益的手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制约大股东的自私自利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利益输送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背景,选择现金股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是否还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依靠控股优势通过派发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尚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是指将上市公司的股份从流动性差异的角度分设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分置的弊害不在于股份不能自由流通本身,而在于由此造成的利益分置。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非但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而且存在某种程度的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前两年和后两年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对比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1~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A股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控制引发的利益协同效应与壕沟效应先后出现,导致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先减少后增加。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通过过度投资谋取私利的持股比例临界值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丹 《财会月刊》2006,(8):71-72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资产注入(以下简称资产注入)是指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将其持有的未上市资产注入到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以现金、其他非现金资产或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股票作为支付对价。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纷纷将所属场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引起广泛关注。根据王蕾蕾(2010)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了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因素,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是影响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主要因素的结论,从而也在这方面证实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比较热衷于配股融资,由于"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的现状导致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目标分离,非流通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通过配股融资侵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达到"圈钱"的目的,从而导致两类股东财富失衡。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定向增发由于其门槛低优势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工具。虽然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票从本质上都变为全流通股份,股东利益按原则趋于一致,但是定向增发的使用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些地方还存在漏洞,大股东可能利用这些漏洞侵害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股市多年持续低迷的"最根本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目的在于股权的全流通,改变股权分置的利益格局,实现同股同权,整体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股权全流通实现之后,上市公司股权状况将出现巨变。本文重点对股权状态和公司治理效率这两个前沿的学术概念进行阐述,并创新地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讨论股改的成败,并给出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可支配收益的政策。本文以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完成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及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内部人利用股利政策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占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可支配收益的政策.本文以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完成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及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内部人利用股利政策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占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在2003年之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以2006年1月20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09家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04年‐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作比较研究。在本文设定的样本期内,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下降趋势,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有下降迹象;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不均,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权。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通股比例稳定上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深沪两市体现集团经营特点的"一控多"和"企业系"(例如"中科系"、"德隆系"等)现象大量涌现。在此类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下,源于终极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中国特有的"二元"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中国上市公司中经常发生持有大额非流通股份的控制性股东利用各种关联交易(例如大股东占款、关联担保与抵押、关联购买或销售以拖欠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等)转移公司资源或利润的掏空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价值,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总资产这个指标反映大股东资金侵占情况,用资产收益率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情况,具体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侵占情况和公司盈利情况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情况,同时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由于股权的分置,支付现金股利成为大股东利益侵占的主要形式。本文使用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大股东侵占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股东侵占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正相关,大股东侵占度能够较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国有大股东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而其他大股东不能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由于股权的分置,支付现金股利成为大股东利益侵占的主要形式.本文使用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大股东侵占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股东侵占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正相关,大股东侵占度能够较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国有大股东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而其他大股东不能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