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前,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们在兴化市姚家村水稻攻关试验田对扬州大学实施的精确定量栽培的杂交粳稻进行了实产验收。按国家收购粳稻标准含水率折计,亩实产894.9公斤,这一产量刷新了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兴化市水稻历史高产纪录。近3年来,该技术在江苏试验示范33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36亿元。去年10月全国重点推广这一技术,专家预测今年亩产比常规增产10%以上。把栽培过程作为一项工程技术,使水稻生育的各个过程都有准确的定量诊断与调控技术指标,以实现水稻的生育模式化、诊断指标化、技术规范化,从而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15日,由云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对禄丰县2012年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示范样板进行现场实收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听取禄丰县有关情况介绍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考察和实打实收,并最终确定:利用水稻机插秧能够节约人工劳动力,同时增加粮食产量。禄丰县金山镇2012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8万亩,大春以水稻、玉米为主,其中水稻3.1万亩,玉  相似文献   

3.
, 《中国西部》2012,(31):11-11
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依托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承担的陕西省科技统筹刨新工程重大项目“玉米优异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育成的陕单609玉米品种,2012年在陕西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百亩、千亩高产示范田中表现突出,经组织国内、省内专家现场实产验收,单产刷新了多项全国和陕西玉米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4.
要闻     
《宁波通讯》2012,(6):6-7
★稻作故乡追梦人2000年,打破国内顶级水稻专家认为难以实现的“禁区”,成功育成杂交粳稻品种。2005年,破解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直接利用的世界难题,率先育成籼粳杂交稻。10多年相继育成17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250万余亩,产稻谷8亿余公斤,产生经济效益18亿元。这一奇迹创造者就是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而突破了世界性育种难题的团队首席专家马荣荣,则仅仅是一位毕业于宁波农校的普通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5.
播报     
8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位于重庆南川区东城街道三秀居委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指导水稻的后期管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计划于2015年实施,目标产量突破16吨/公顷(1067公斤/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在全国布局了30多个高产攻关片,南川区作为重庆市惟一的示范片,首次承担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任务。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     
●在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主持指导下,超级杂交稻在中国研究成功,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03.5公斤,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77.8公斤,一亩示范田亩产高达1139公斤,创最新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7.
<正>马+驴=骡子。籼+粳=高产水稻?"看似最简单不过的推理,打破的是水稻育种的瓶颈。"省农业厅的育种专家解释说,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种,就像马和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远亲"。一直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包括袁隆平的超级稻,都是籼稻或粳稻在自己的种群内部选优"婚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稻作育种界经历了一个20多年高峰之后的沉重低谷。  相似文献   

8.
水稻免耕灭茬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在水稻抛秧和晚稻免耕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栽培技术,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是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灭茬后,直接抛栽早稻秧,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机械翻耕所花成本,并有利于抢住季节。由于免耕灭茬的水稻分蘖早、分蘖快,故有效穗足、产量高。所以在湖南省新邵县,水稻免耕灭茬抛秧栽培被农民称之为“懒汉”高产技术,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9.
海南保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高产栽培和育苗技术,从广东省大规模引种苦丁茶获得成功,目前已投资300万元,完成种植500亩,培育苦丁茶苗30万株,今年九月即可正式投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水稻半旱式栽培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区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是改造冷浸田,实现低产变高产的有效途径。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一、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宜选用丰产性好,适应性、抗稻瘟病和再生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云南会泽县农技中心水稻组有水稻实验基地64亩(1亩=1/15ha),其中有3.45亩烂水田,每年烂水田中杂草丛生,且水稻不易成熟,每年的除草费高达5000多元。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2004~2008年开始水稻腹膜栽培实验,实验证明,采用水稻腹膜栽培技术对烂水田有抑制杂草、提高土温,  相似文献   

12.
扁豆,又名蛾眉豆、鹊豆、眉豆、沿篱豆等,属豆科1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一般春天播种,夏、秋上市。利用棚室栽培扁豆,实现深冬或早春上市,既可增加市场上蔬菜的花色品种,又可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棚室扁豆栽培,一般每亩(1亩=1/15ha)产嫩荚2~3t,高产的可达4—5t,收入达1万余元。  相似文献   

13.
李开斌是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的水稻育种专家,从楚雄州中等农业学校毕业后,30多年来他选育了一个又一个"楚粳"新品种,品种选育成果达到省内领先、国内高原粳稻先进水平,选育成果应用面积达3484.54万亩,为农民增收42.5亿元,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育成云南省唯一的一  相似文献   

14.
赵良 《魅力中国》2010,(19):267-268
2009年,在兴化市市政府、教育局、文化局领导的组织下,在多位专家的努力下,修订了兴化市民歌进校园的教材试用本《兴化民歌校园传习席勘。作为当地音乐教师的一员,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借助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做好乡土音乐、乡土文化的传播和素质教育,初步从审美习惯的培养、情景的身临其境、意义的深入了解、民间歌手进校园、“学民歌大赛”活动等五个方面对“江苏兴化市民歌进校园”进行课堂方案预设.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宁波在致力于种子革命的同时,积极40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解决了粮食生产过程中“水、土、肥、气”四大问题,科学创立“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基地+大户”的高产攻关模式,逐步完善“研发、繁育、推广、种植技术”配套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解决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问题,力助水稻高产。2012年,“甬优12号”百亩均产963.65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1014.3公斤,创全国记录。在宁波“甬优”杂交水稻是个系列,不仅有甬优12号,还有甬优1号至17号等多个品种,这份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上海郊区植棉历史悠久,所产棉花绒长,纤维细,成熟度高,曾是全国著名的高产棉区之一,建国以来郊区棉花生产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63年期间,秤起伏不稳,1952年高达216.5万亩,1962年减为103.7万亩,平均亩产皮棉25公斤上下,1964-1984年期间,种植面积按国家计划,大致稳定在140万亩左右,有15年平均入团 产皮棉50公斤以上,其中最高的1978年达83.5公斤,这一阶段郊区为全市棉纺工业提供了约占所需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棉花,1985年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下降,1985年为106.6万亩,1986年48.5万亩,1987年31.2万亩,198年24.7万亩,1989年仅16万亩,1990年经各方努力,仍只有19.4万亩,亩产水平也明显降低,6年中有4年在50公斤以下。  相似文献   

17.
韩俊 《环球财经》2014,(4):20-24
2009年,重庆永川区农民梁自然租用永川区朱沱镇八个村、2632户农民的1.06万亩稻田种植水稻。为种好这一万亩地,梁自然聘请了八名技术专家并组建了15个劳务合作社,甚至还组织了农机服务队统一进行田间劳动。但这场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运作却遭遇了失败:到2012年时,梁自然累计亏损200多万元,种粮最终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18.
1998年,《肥东县优质油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立项。项目实施两年来,可用一句话概括,即“成果丰硕,经验不少,难度大潜力更大,问题多办法更多。” 一、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成果 项目组一手抓技术培训,一手抓技术落实,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一年多来,编印了《优质油菜高产栽培育苗移栽技术规程》、《油菜移栽技术》、《油菜越冬前田间管理技术》、《油菜越冬期防冻保温技术》、《油菜亩产200公斤栽培规程》、《油菜硼肥施用技术》、《油菜苗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水稻高…  相似文献   

19.
从省农业厅获悉,由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开斌研究员育成的常规超级稻后备品种"楚粳28号",去年在弥渡县寅街镇头邑村大面积推广种植又获得高产。经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测产验收,其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77.07公斤。迄今为止,该品种百亩平均亩产已连续3年突破大面积(100亩)亩产950公斤高产纪录。"楚粳28号"于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集约栽培,就是应用近代一切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使油橄榄达到优质、早实、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管理方法。据西班牙报导,集约栽培使油橄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7倍,收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果。油橄榄引种国都开始采用集约化栽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用集约化栽培发展我国油橄榄生产正是一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