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文波 《经营者》2007,(10):69-69
<正>今天的中国股市可以说是人财两旺,与此同时人们对后市的担忧也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悲观的股市崩盘论。当大盘在3000点左右振荡时,我写过《中国股市理应牛气冲  相似文献   

2.
飞沙 《新前程》2006,(3):86-87
蒋颖,35岁已经是德勤税务合伙人;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和她一同生活在上海。蒋颖说平时忙得脚不着地,现在掰指头一算,才发现从1991年出国到现在,自己也做了不少事。同事说她是个“什么都想要的人”。蒋颖则说自己是个从不耽误时间的人,“享受工作与生活,每天上班不能缺少新鲜,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有孩子的时候生孩子。没错,这些都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3.
半夜惊醒     
刘国芳 《乡镇论坛》2008,(18):47-47
那时候,老张跟前都是炒股的人。他们每天都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他们一开口,就是涨了,又开口,也是涨了,再开口,还是涨了。涨了就是赚了。看见别人赚钱,老张坐不住了。老张也有10万块钱,是他省吃俭用半辈子的积蓄。有一天,老张跟老婆商量了半天,也去世纪证券开了户,把钱打进了股市。  相似文献   

4.
余小阳 《财会通讯》2021,(21):74-76
在牛熊交替的中国股市发展史中,发生过数次股市的崩盘与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多深远的影响.结合关于股价崩盘的主流研究成果,将股价崩盘分为两大类型,分别为系统性的股价崩盘和个股性的股价崩盘.本文针对系统性股价崩盘导致的经济后果进行建模研究,运用评价股价崩盘的模型,分析后果和影响因素,针对股价崩盘引起的后果提出相应的修复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声音     
想说就说 进入还是退出? “如果连擦鞋匠都开始涉足股市,那就到了退出股市的时候了。” 进入?还是退出?对于近亿中国股民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连和尚.学生都冲进来,股市变成了“庙会”。有人创作“股歌”.有人提议设立“股市节”。  相似文献   

6.
行者 《房地产导刊》2005,(11):32-33
股市与房市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老话题。犹如男女之间的关系。尽管我们未必比前人认识得更清楚,但争论起来,仍然是唇枪舌剑,振振而有强辞。综观股房之辩,观点一分为三,是派,否派,是是否否或不是不否派。是派认为,股民和业主是同一人,股民在股市里赚到钱,自然会有更好的房地产购买力,增加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令房地产也沾光。反之亦然。此派常常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连续10年经济繁荣,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共同繁荣,被认为是经典案例。但这种观点疏漏很多。比如,一个人在股市上赢利丰厚,为什么要离开股市呢7同样,一个房地产的投资者,对股市每天的大进大出是否喜欢’他为什么要在共荣的时候,在高处接手股票呢?持否派意见的人很多,他们认为。股市是房市的敌人。用于投资的资金就那么多,投入股票就投不了房子,如果股市好于房市的收益.则取股市,如果房市收益更好,则转房市。  相似文献   

7.
他再次证明了自己,也为声名所累。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前来拜访,他们有时候会问很实际的问题,更多时候只是想要一张和褚时健的合影。寻褚,更像一种仪式"心累。"这是褚时健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他头发花白、蓬乱,倚坐在老式皮沙发里,我能清楚看见他灰毛衣上成片的毛球和藏蓝色裤脚上的泥。他语速缓慢,有老年人的含混并夹带方言,需要人仔细辨别他说的每一个字。这令我想到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有人声嘶力竭也没人要听,有人低沉含混却听众云集。  相似文献   

8.
灵丹锦囊     
给创造力宽容的空间 下一次。如果你再抱怨工人们没有创造性。请扪心自问。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去鼓励他们?当有人提出建议时.你是否讥讽了他?在他们跃跃欲试的 时候.你是不是给予了他们发言的机会?有人进行创新而遭失败,你是否痛 击过他?而很多时候.如果你想要员工们给你更好的点子。至少你得下准备 好了为实现这些点子.很可能会遇到的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自一出生就会产出辉煌。创造性是一枝嫩芽。你不精心培育它绝不会结出果实。有些 人也许永无创新。而另一些人却有新的创见.而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创造力.他们都必须得到恰当及…  相似文献   

9.
陈曦 《中国新时代》2012,(11):44-44
《中国新时代》: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反思症结所在,您对此有何看法?邢国均:首先,我认为几个理论问题需要澄清。第一,“中国股市赌场论”,我几年前就写文章批评过。第二,“资金推动型市场”,这个问题像“吃饱了不饿”一样幼稚,任何国家的股市都是资金推动上涨的。只是如何推动,何时推动,在什么环节上推动。发达国家的杠杆机制作用范围广,运用灵活,其实是在扩大了交易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资金投入的风险。第三,“零和博弈”,这一理论说股市上钱的数量不变,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或者前面的人赚后面人的钱,这是荒诞不羁的说法。股市是典型的滚雪球效应,股价上涨时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同时把这块蛋糕做大,投资者所应得到的蛋糕份额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人生加减法     
曾有人说过:“年轻的时候,拼命想用‘加法’过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后,反而比较喜欢用‘减法’生活。”这里所说的“加法”指的是,什么都想要多、要大、要好。譬如,钱赚得更多、找到更好的工作、职位升得更高、房子住得更大、车子开得更豪华等等。然而进入享乐中年之后,很多人反而会有一种迷惘的心情,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自己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东西自然会起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幸福?我几乎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每天早晨醒来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那这未免太可笑了。难道中国人总是有类似的疑惑吗?钱是幸福吗?不可能。事实上,你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烦恼就越多。有人会觉得,我这么说无非是西方人现在大多已经有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而且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时,获得升职就不是一件好事。企业的阶梯,人际网络、工作复杂程度、做事方法等,都需要随之改变。一个人越往上怛,不仅影响力变得越大,成败也有越多人知道,想要没有压力都难。  相似文献   

13.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钱不够花”,而且是一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钱不够花”的感觉——无论是工薪族,还是老板族,仿佛无论怎样努力,也挣不到足够自己花销的钱。于是,很多人生活在“钱不够花”的遗憾与郁闷中。然而,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实现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究竟需要多少钱。  相似文献   

14.
一句话 活该     
黄怒波 《英才》2009,(3):122-122
我们都争着找越来越多的钱,抢夺越来越高价的地,直至这个游戏崩盘。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为什么要买保险?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保险,这是个真命题;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买保险?有人说那可能是他没有钱,那为什么有些有钱的人也不买保险?所以,这是个假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一些鼓吹商品房投资价值的人认为,投资股市有风险,倘若经济发生问题,股票可能亏钱。问题是倘若经济发生问题,房市就能独善其身吗?谁能保证中国不会重演日本楼市崩盘的那一幕?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放弃了在苏州、武汉的房产中介生意,回到杭州专业炒股,还开了个QQ群供股友交流,名字就叫“房产变股票”。笔者也算是推波助澜,屡屡著文号召“股市炒楼”,也就是到股市里买房地产公司的股票。这两年股市大牛,其中房地产股和金融股一样成为牛中之牛,让不少人赚到了炒房子都没赚到的钱。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一年以前人们问我,奥运会以后中国经济会不会衰退?股市过热的情况会不会崩溃?楼市会不会崩盘等等,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很确定,我不知道经济的波动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周期。但是在今天,在经过了这些调整之后,我现在确实比较有信,已地说,奥运会以后没有  相似文献   

19.
他再次证明了自己,也为声名所累。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前来拜访.他们有时候会问很实际的问题,更多时候只是想要一张和褚时健的合影。寻褚.更像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20.
秘书是个让人欢喜让人优的职位,虽然有风光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受苦受累.有人形象地将秘书岗位比喻为人体的胃,每天要容纳各种酸甜苦辣的食物,并根据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将经过消化过滤后的精华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同时还要排除其糟粕.因此有人说,秘书决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真可谓当秘书难,当称职的秘书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