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重要突破口。作为全国"两型"改革试验区,武汉市依托、放大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和阳逻省级试点效应,全市各区、各部门、各领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十一五”期间及未来,加快柴达木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综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2012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壮大产业体系、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园区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产业项目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启动了试验区重点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编及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德令哈中小企业产业园、德令哈工业园循环经济推进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为形成特色鲜明的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和定位。二是项目实施稳步推进。采  相似文献   

4.
《青海经济研究》2007,(6):14-25
第三章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原则及目标 第一节青海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搞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市一区三园循环经济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青海经济研究》2009,(2):17-20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第一批13个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是“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区,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地处高原的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深入推进省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柴达木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和观有基础,以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创造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为全省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部署,进一步探索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8月18日至22日,由参事室同志及部分参事组成调研组赴乌兰、德令哈、格尔木、都兰等地,对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试点工作启动。选择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工业园区等典型地区作为示范点试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试点范围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范围一致,将以有效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为目标,以城镇、园区和乡村为载体,落实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16月19日,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论坛在格尔木市隆重召开。论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论坛还就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推进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了卓识远见和珍言良策。  相似文献   

8.
《青海经济研究》2006,(2):88-88
近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联络员会议。会议通报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重点介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并列出编制实施方案所需相关厅局和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清单,要求各厅局和企业2006年元月5日前向编制组提供。  相似文献   

9.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发展思路 (一)发展模式的选择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发展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试验区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为主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大农业型、生态恢复型和废弃物再利用型三种。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重点在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循环再利用,所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以废弃物再利用型模式为主,其中又以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今年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条新闻引人注目,并可写进青海的发展史。第一条新闻:3月份,《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至此,这个全国面积最大、惟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试验区建设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转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接着,青海省召开首次循环经济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而形成了举全省之力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发改委日前确定了10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分为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单位两种类型。 其中: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38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7个、循环经济示范县(区)1个、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单位12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单位21个、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为海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助推器。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之一的柴旦,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顺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项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兴工业重镇的必然选择。一、柴旦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大的发展效益,它的落脚点是“经济”,经济的根本在于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循环”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柴旦这个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地区来说,就必须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这…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在分析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2010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引导投资及决策重大项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柴达木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青海省政府把柴达木确定为循环经济试验区,并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国内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的专家在格尔木市进行实施意见评审.要把柴达木建成全省的循环经济实验区,将为柴达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举提供政策支持.循环经济是项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制约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提出了陕西经济保持"追赶超越"的战略路径。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立持续跟踪、逐个落实的推进机制;促进能源化工、冶金有色、制造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发展转变;充分发挥陕西军工企业和科技资源优势,以"军转民"和"民参军"的形式,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和应用;应科学界定商业类和公益类不同国企的职能定位;抓住国家自贸试验区、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依托大项目引领,积极推进系统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柴达木特色循环经济圈对加速推进青海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既可充分发挥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综合、可持续利用,在各产业链间、在各产业集群问、在各地区间进行互动。共生和整合,也可以为青海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典范,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这次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会议,是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由州委、州政府和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共同召开的—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州关于加快试验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全面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安排部署今年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我们即将告别辉煌的"十一五",满怀信心地迎接充满希望的"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奏响战歌,给海西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必将带动海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挺进,资源开发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初步奠定了把柴达木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钾、钠、镁、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10日.我州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最为丰富、惟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特别是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青海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进一步确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盐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及“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理念,从国家层面形成了推动试验区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