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ABC 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 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 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ABC 将制造费用依据各自的成本动因追 踪到产品成本上去,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将制造费用直接按直接 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等单一标准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所造成的 高估产量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成本,低估产量小、技术含量 较高的产品的成本的缺陷,提高了成本计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它是以作业为中心,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分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作业"为中心,而后者是以"产品"为中心。具体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高桂云 《商业会计》2007,(11):47-48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它是以作业为中心,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分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正> 一、背景 众所周知,管理会计中,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系指变动成本计算方法和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数一笔列入收益  相似文献   

5.
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耗费构成产品成本,其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基本生产车间领用,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作为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生产工人的人工费用,作为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般耗用的材料,车间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用,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应先计入"制造费用——某车间"账户借方,期末分配计入某成本计算对象,作为该成本计算对象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某成本计算对象",期末分配计入某成本计算对象,作为该成本计算对象的"辅助生产费用"成本项目。销售及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不构成产品成本,属于期间费用。  相似文献   

6.
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耗费构成产品成本,其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基本生产车间领用,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作为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生产工人的人工费用,作为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般耗用的材料,车间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用,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应先计入“制造费用——某车间”账户借方,期末分配计入某成本计算对象,作为该成本计算对象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某成本计算对象”,期末分配计入某成本计算对象,作为该成本计算对象的“辅助生产费用”成本项目.销售及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不构成产品成本,属于期间费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大大减少,制造费用大比例增加。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尽快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弄清成本消耗.而且要建立成本差异的追踪分析体系,细化成本指标,优化流程,发现新的降低成本的突破口。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采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使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应运而生。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作业成本法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施作业成本法较之传统成本管理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这种有效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企业推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成本计算对制造费用的分摊是以部门作为成本库,然后再将它分摊到产品中去。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  相似文献   

9.
制造费用一般是间接计入成本,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制造费用比重不断提高,成本核算要求越来越精确,如果按传统方法计算分摊制造费用,会造成成本计算不准确。因此努力寻求更好的成本计算方法,真实反映产品成本,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作业成本法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以成本动因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的特点和成本计算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核算的准确性的特点;其次,对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在制造企业应用上做了比较,分别从理论上、计算程序上、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上进行了比较。并列举应用案例,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接下来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企业柔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激烈竞争中,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者为当今企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难题。企业柔性,作为针对外界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迅速反应的一种能力,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柔性越大,表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控制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商》2015,(40)
目前企业在核算产品成本时,按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是以数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且一般是以工时消耗这一单一标准对所有产品分配制造费用;而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是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为不同的作业耗费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来向产品分配制造费用。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1)
<正>一、引言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各种生产、供应劳务等的时候,会形成各种间接成本,通常将其称作是制造费用,由于无法对其进行归属性的判断,所以不能将其纳入到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根据成本会计中费用的计算方法来看,需要根据费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才能确保其在成本计算中得到有效核算。因此,对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有效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提高成本费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终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如果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还继续沿用  相似文献   

14.
因传统会计成本计算扭曲了制造费用的分配,从而产生了作业成本法。本文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谈起,重要分析了制造型企业的作业划分和成本动因的行动以及实施过程,最后简述了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系统,对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适应当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改革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大大提高成本信息的真实性。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出发,阐述作业成本管理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现实意义,旨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优势在于将大量的间接费用合理分配到各项产品的成本中去,产品成本数据变得更为全面、合理。第3方物流企业(以下简称物流企业)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费用主要采用按业务量、收入量等进行分配,所得出的成本数据无法合理反映各项产品的资源真实消耗水平,扭曲了服务产品的实际成本。运用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和分析所取得的成本数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服务产品的资源耗费水平,为产品定价、成本控制等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软硬件条件的变化及成本自身职能的完善,传统的以产品为对象,以人工等为分配标准的成本计算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作业成本法.本文论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场如战场,现代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充满着变化与挑战的时代,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何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是每个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有人由此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思想,然而对于“柔性管理”,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9.
商场如战场,现代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充满着变化与挑战的时代,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何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是每个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有人由此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思想,然而对于"柔性管理",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20.
商场如战场,现代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充满着变化与挑战的时代,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何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是每个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有人由此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思想,然而对于“柔性管理”,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