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而“互联网+银行”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深化改革的具体承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互联网+银行”的趋势下需要思考如何深度嫁接互联网技术进行变革.在简要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深远意义,探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差距,指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向“互联网+银行”方式下的风险管理模式的突破路径,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也迅猛地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改革,传统银行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接着机遇  相似文献   

3.
李妍 《经济研究导刊》2014,(29):207-208
当今,经济社会不断蓬勃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在支付领域、融资领域还是投资理财领域都可以说是对传统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现状的同时,针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杰  贺晨 《财经科学》2015,(1):11-16
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潮流之一。本文对比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的本质差异与各自挑战,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路径与改进方向,从传统银行角度,提出谋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最大交集、抓好务实超前研究、树立底线思维三点思考。本文的目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已对传统银行全面触动的关键节点上,思考两者如何对接与融合、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互联网思维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的对策,确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走向未来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炜 《经贸实践》2016,(2):43-44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各界注目的金融形式,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对我国传统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的银行的巨大的影响力,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钢 《经济论坛》2007,(15):110-111,134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又名网络银行或在线银行,是以互联网为虚拟银行柜台,向公司及个人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传统银行服务.  相似文献   

7.
戎琳 《经济视角》2013,(8):43-44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及金融的结合,是新兴的金融模式。随着产品、应用的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熟知、接受,大批资金及客户的迁移,给传统的金融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及银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成为产业调整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的引入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出发,研究了当前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变革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模式的代表,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所带来的挑战,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研究。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业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培养既懂银行管理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日益增加。下面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然后针对传统银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此诞生.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便捷、快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行发展.笔者从互联网金融入手,就其对传统金融银行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传统金融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以供相关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如火如荼,形成以腾讯系微众银行、阿里系网商银行等互联网巨头为股东背景的互联网银行。两家互联网银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发展模式迥异,但共同面临互联网银行无法回避的挑战,如存款来源、贷款流向、目标客户及技术风险等。同时,为避免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的P2P跑路事件,我国政策监管者应抓紧制定相应监管政策,如严格执行准入监管、加强运营过程监管、多种监管部门协调监管和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确保从制度层面规范我国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8)
<正>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全新的理财模式。存款是银行的负债,是银行主要的——资金的来源。存款规模的大小影响着贷款规模,而贷款又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存款是银行之本。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理财模式,以风头正劲的余额宝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然后选取中国2010—2018年79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对银行绩效有重要影响。影响机理的检验结果证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给银行的净利息和非利息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位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经营、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新的金融生态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向金融科技转型创新是传统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势必影响传统金融模式,过去一年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倒逼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2013,(28):14-15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双十一”大获成功,传统的银行渠道正在面临挑战,银行与非银机构的角力升级。部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支付系统,单秒处理交易能力已经超过了银行。“双十一”的支付速度大战中,银行处境尴尬。金融机构开始频繁“触网”,虽然银行的地位仍无法撼动,但银行的软件、硬件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白志红 《经济师》2014,(6):156-157
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不但改变了原有的单一银行支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传统金融业的瓶颈。它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传统金融无法给予的便利的同时,也对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从其本质出发,分析其对传统金融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银行,指没有物理网点和柜员机、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的纯网络银行。它具备技术不连续与市场不连续的特征,是一种破坏性创新。互联网银行之所以将最终发展为一种颠覆性力量,在于它对传统金融的进攻是从低端开始的,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和拓展性。而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银行低端进攻的防御,却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失败。正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低端进攻,要认识到这种进攻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警惕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创新监管机制,做好金融竞争格局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我国传统金融业带来较大冲击。当前,互联网金融正迅速抢占存款、贷款和支付等银行三大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步伐。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这就明确了互联网金融作为影子银行的创新性、合理性和积极性,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其风险,研究其监管策略,尽快使其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文章借鉴已有的指标选取方法,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结合互联网金融指标构建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具有冲击效应;而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不能替代传统银行体系;相反,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存在一定影响。据此提出了二者应该互利共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