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非常支持易宪容走出书房”——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 曹建海 很多人关注易宪容突然辞去主任一职,可能是觉得他的辞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体制上的被管制。但我认为,作为体制内最高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一定的约束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把什么都看成对自由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他是比较厚道和有正义感的一个人!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会议上,他对房地产商拍案而起,直斥其暴利的情景。”在评价易宪容的为人时,一位媒体同行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3.
王晓慧  张晶 《新财经》2007,(7):60-61
“我没有想过要跟谁斗争,我的言论都不是针对任何人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我从来没想通过我的言语去左右市场,这是不可能的”易宪容现在的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因为之前从主任职位落马,他的离职事件一度成为大家的谈资。有人猜测,易宪容的降职是由于其不断对中国房地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2005,(1):10-10
对于央行最近提出的把部分司局迁至上海、在上海建设央行第二分部的设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在制度环境建设上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如公开、公平、公正)都没完全解决,如果现在照搬美联储的模式就好比是建设“空中楼阁”,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轻盈和沉重     
我饶有兴致地读完了钟伟的《经济学人“飘”一代》,他写易宪容、高辉清、巴曙松和赵晓都颇为传神。那个易宪容脱鞋给美眉看的经典故事,看得我哈哈大笑,我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赵晓那句“体肥而善辩,好色而言佛”,算是把赵晓钉死了。我都能够想像得到钟伟写下这句话时那种得意洋洋  相似文献   

6.
邓新华 《新财经》2009,(7):27-27
易宪容、牛刀、时寒冰、曹建海是近几年崛起的地产评论人。这四位的言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不断预言房价必跌而且很快就要跌;第二,认为政府只要加强调控,房价就会跌。在我看来,牛刀、时寒冰如此言说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毕竟只是媒体评论人士。而易宪容和曹建海身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也如此言说,就对不起他们曾经受过的经济学训练了。在这场关于“蓝皮书”的争论中,曹建海继续体现了抛开经济学的作风。  相似文献   

7.
《北方经济》2008,(11):31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近日表示,反对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来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观点聚焦     
《浙江经济》2006,(21):62-63
易宪容:“贵族式”增长是经济发展之误区,吴敬琏:机会不平等造成过大收入差距,杨启先: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分配社会化,樊纲:收入差距拉大的三大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谁是中国最仗义执言的经济学家?谁是2005年中国房地产界最红的人?易宪容。  相似文献   

10.
《沪港经济》2005,(2):9-9
易宪容博士指出,2005年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市场化程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信贷控制上,从趋势上来讲今年的信贷将变得宽松,对一些行业,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的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信贷将更为宽松,总体上不会像去年这样紧。此外,信贷控制上行政管制等手段会少一些,由于去年央行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因此市场手段将得到更多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观点     
《西部论丛》2005,(6):8-8
陈东琪:中国经济不会偏离黄金发展轨道,易宪容:股权分置是改革试点成败的关键,巴曙松:羹元加息会提升人们对人民币加息预期,陈元:金融业的问题不单单是银行的问题,龙永图:表示重估人民币汇率不会减少羹圈赤字。  相似文献   

12.
广义上说,改革成本是由于体制原因导致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不能不支付的成本。狭义上可理解为政府为体制转换所应当支付的成本。支付改革成本的目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体制,此项工作要置于国有企业一揽子改革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虑。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后,一定要出相应的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3.
《开放潮》2000,(1)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研究员易宪容日前撰文说,推行国有企业管理员认购股权制,这无疑是个进步,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的经理多数人不是贡献太多,获得太少,反之,他们完全分享着两种体制的好处,他们的任职不需要公开选拨竞争.既与个人素质无关,也与工作业绩不关联,一切完全在于对负责任命的官员的关系或忠诚度,同时他们的经营业绩并不在于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而在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于政府给予其企业的条件。例如,中国的邮电、电力、银行等行业的效益完全是政府垄断的结果。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理又可以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他们除…  相似文献   

14.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深层次的问题。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广州市.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改革的力度仍然不够,还存在观念、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突破政策和体制障碍,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产权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北方经济》2009,(13):37-37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强调,应冷静看待中国GDP总量赶超日本的现象,日本的人均GDP远远高于内地.攀比GDP总量没有太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梁柱  袁智 《特区经济》2004,(1):52-54
利率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走向市场化。换句话说,利率的市场化要由市场经济体制为其提供最基础的条件。为什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提出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利率只是计划管理的工具,利率的影响作用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率市场化与计划管理是对立的。后来,我  相似文献   

17.
冯洁 《亚太经济》1999,(1):70-72
美国和日本均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近期日本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大幅滑坡,同时也暴露出日本银行体制的诸多弊端,因此日本已决定对其金融体制尤其是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与之相比,美国经济则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而近期美国银行的强强联合,更稳固了其在世界上金...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吴仪: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刘福垣:中国切勿逆向调节,厉以宁:民企“企业家意识”渐强,易宪容:从利益均衡中寻找化解之道,龙永图:民企应“傍”国际大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地产“牛虻”易宪容日前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来自金融所网站的消息称,易的辞职是因为近期要前往境外进行学术研究活动,而无暇顾及研究室的相关工作以及为了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该消息还特地指出,所  相似文献   

20.
鹤子  蓝天 《科学决策》2006,(9):61-61
《每日经济新闻》日前刊登经济学者易宪容的文章说,几年来,宏观调控次数不少,但是过热的经济就是降不下来。今年尤为显著,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握到近年来国内经济过热的根源。目前国内的宏观金融形势,表面上看,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是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结果,因此收缩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中国的经济问题可归结到利率上去,即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