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建民  王新哲 《经济论坛》2004,(14):113-114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其银行业不良债权问题逐步显现。不良债权数额之大,涉及面之广,在世界金融史上可谓史无前例。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不但成为日本朝野争论的焦点,也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与日本有密切经贸往来国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静 《经济导刊》2004,(11):82-87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各大银行纷纷表示,削减不良贷款的行动成绩显著。2004年3月年终结算时,日本七大银行集团不良资产比率为5.2%,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除日联集团(UFJ)继续亏损外,银行业整体扭亏为盈。分析家普遍认为,作为日本银行业最大难题的不良债权处理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策发生转变,“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汇率一路走高,日本被迫扩大内需来替代出口。日本国内的不动产和闲置设施产业因而急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并推动股市连创高点,酿成了证券和房地产的泡沫经济时期(1986—1991年)。此时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入证券和房地产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受不良债权问题的困扰,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通货紧缩状态中。对不良债权的认识和处理日本经历了一个从依靠民间金融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救助到由政府动用公共资金向银行系统注资的阶段.但是救助效果并不理想,90年代不良债权始终是困扰日本经济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本文描述了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的现状 ,并分析了巨额不良债权产生的原因 ,论述了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对金融自身及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并对日本新近采取的处置不良债权的举措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银监会把债权激励作为银行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理论上讲,债权激励存在防范风险、稳定金融的作用;而现实中,债权激励是否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其影响机制如何?文章利用CoVaR方法,测度了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构建非观测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债权激励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发现:(1)债权激励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直接影响效应.(2)债权激励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间接影响效应有两种渠道:其一,通过缓解期限错配,弱化银行间借贷关联,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其二,提高非利息收入(尤其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强化银行的收入稳定性,达到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目的.而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过于谨慎.文章的结论对于中国银行业薪酬激励方案改革、优化审慎监管方向、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不良债权问题的拖累,日本金融机构破产案件不断增多,反映出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重难返的不良债权问题拖累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不良债权问题,但不良债权的规模依然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7.
与十年前日本银行大举进攻海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数月来,日本银行大量调资回国,收缩海外业务,以期解决目前巨额不良银行债权问题,重构日本国内金融新秩序。作为日本九家都市银行之一的大和银行,已于1998年10月24日宣布于2000年3月前,将关闭所有海外3...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最大熵方法估计了2007-2013年我国银行同业网络,在区分债权银行和债务银行的前提下,以网络联系强度为权重计算了各银行同业业务对手的总风险,进而考察了同业业务对手总风险对自身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银行风险对债权银行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债权银行风险对债务银行风险无显著影响,说明同业网络中存在由债务银行向债权银行的风险传染.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杠杆率高、同业资产占比高、同业资产集中度高的银行更容易受到传染.文章的研究提供了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引致风险传染的证据,而且对于增强银行抵御风险传染的能力、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解银行不良债权的思考张尊元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其不良债权已超过5000亿元。银行信贷资产保全,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金融与经济改革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如何处理好银行不良债权,已迫在眉睫。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面对银...  相似文献   

10.
1.关于不良债权对经济影响的论争。如何判断不良债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关系到如何确定“处理不良债权”与“刺激经济景气”这两种政策的优先顺序。对不良债权对经济影响的观点分歧,主要表现在不良债权与经济低迷两者的因果关系上的对立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不良债权导致银行“惜贷”甚至“逼债”,致使企业投资活动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