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及个体网民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 其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搜索方式,社会上对其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种新的搜索现象本质上是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折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且这种搜索方式对个人及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肉搜索"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看到它把铺天盖地的当事人的真实信息发放于网络造成对当事人的权利侵害甚至使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侵犯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害.于是,如何利用法律来规制"人肉搜索"行为,使其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对其日益关注,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道德层面对"人肉搜索"进行全面分析,理清其利弊,并探讨对其发展方向的引导和管理方法,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的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问题,人们不仅惊叹它强大的威力,也感慨于它带来的对隐私权以及名誉权的侵犯,以及在"人肉搜索"背后的网站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双刃剑之另一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应该从法律上明确界定网络中的隐私权名誉权,建立完善、统一的保护制度,更应该对网站的责任作出明确的划分,同时,大众的自律道德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新生事物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对于"人肉搜索"的罪与非罪的定性是正确分析处理"人肉搜索"问题的关键步骤。本文从"人肉搜索"的产生和起源以及概念谈起,论述了"人肉搜索"不应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内的几点理由,探讨了"人肉搜索"不被刑法规制后的其他规制和救济手段,以期达到既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又合理规制"人肉搜索"这一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瑞丽 《新西部(上)》2009,(6):144-144,142
"人肉搜索"具有道德表达的良好愿望与道德的舆论审判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培养网民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才能使人肉搜索不再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促使其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肉搜索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新事物,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肉搜索弘扬了正义,弘扬了真善美,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在弘扬道德追求的同时,也进行了"反道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名誉权、隐私权等。本研究提出了解决"人肉搜索"弊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及个体网民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其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使我们能更加便利快捷地共享信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人肉搜索"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它在给需要信息的人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了困扰.本文将从"人肉搜索"这一热点问题出发,试分析人肉搜索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正确、合法地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  相似文献   

12.
黄晓丽 《魅力中国》2011,(8):125-125
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频繁多发,网络“人肉搜索”逐渐演化成网络暴力,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中名誉权、隐私权日益成为保护的重点,徐州立法“毁灭性”禁止人肉搜索,且侵权责任法公布确立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刑法修正案七也增加新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对人肉搜索禁止或放开,是否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引发学者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的基本介绍,引出对其是否入刑的争论,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构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也给被控者造成了伤害.这一悖论与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单向一元话语,打破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界限的传播特点有关:"人肉搜索"一旦超出合理限度,会产生道德旗帜下的新霸权,道德话语和语境的简单化及无限制自由所带来的"恐怖"等负面后果.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和道德心理是复杂的,涉及到"目的论"的观点、网络给道德话语带来的变化等,应当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瑶 《发展》2013,(3):98-100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从它出现时起,便已然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一、人肉搜索概述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已沦为一种用以侵犯他人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工具.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16.
严小刚 《黑河学刊》2012,(10):191-192
"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源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其引发的利弊探讨,则深刻剖析了其背后个人及群体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思想意识。"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是正义与暴力天平两端重要的砝码,其正确运用与否最终取决于个人及群体对自我心理动机、言行分寸的合理把握和道德观念及道德评判标准尺度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朱晓征 《魅力中国》2010,(32):127-127
从“虐猫事件”到“华南虎照事件”,从“史上最牛的小三”到北京市朝阳法院审理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网络人肉搜索时时吸引着公众的眼球。人们既对“人肉搜索”的网络力量惊叹不已,也对它的狂轰滥炸退避三舍。本文将从刑事立法的角度展开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分析,并对其应否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吕武 《魅力中国》2010,(3X):146-146
在人肉搜索所引发的各类网络事件中,对当事人隐私权的肆意侵犯,使人们开始质疑,打着伸张公平正义大旗的人肉搜索,是否有权利扮演道德警察的角色,它的出现对新型网络社会的成熟发展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人肉搜索现象,我们需要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晚近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然成为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议题,众多人士常运用此种方式以获取特定的真实信息。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冲突明显。对此,在厘清人肉搜索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适用相关法学理论进行剖析,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方面对人肉搜索进行有效规制,以期可以遏制网络行为的暴力化,重构互联网领域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20.
石恺 《魅力中国》2010,(29):67-67
近年来,在信息社会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发掘真相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以及责任追究的不明确性,使得人们的言论随便而肆意,也使“人肉搜索”有了多数人的暴政之嫌。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如何引导“人肉搜索”发挥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