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51-152,15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社区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的管理,而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引入,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保护区和社区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缓解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
社区共管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开展了近60年的试验和探索,但学术研究上仍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概念、发展和类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全面、不持续、不有效和不积极4个社区共管问题,并分析了8个问题成因。其中,外部成因主要为权属混乱、体制不顺、资金缺位、法律缺失,而内部成因可概括为思想不一、能力不够、方法不当和研究不足。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共管机制,研究提出了5项改革建议:1)明确社区共管法律地位,深化各方思想认识;2)分类型、分阶段建立保护区社区共管试点;3)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协调发展路径;4)确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共管的职能、人员和经费;5)成立跨领域专家小组,建立理论框架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发展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经济和实现社区的科学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综述了自然保护区、社区以及社区共管概述、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理论基础、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改善社区问题并促进社区发展的策略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云南省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YUEP)”从一开始便引入和推广参与性理念与方法,探索以社区村民为主体的资源共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村民监测模式。社区共管组织成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管理社区保护与发展基金。基金按照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对项目区农户贷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基金利息成为社区共管组织和村民监测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经费,因而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对保护区的响应"和"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方面的多个指标存在差异显著的看法;保护区边界不合理,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责、权、利不一致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通过对保护区居民采伐、捕猎等行为的禁止及活动空间的限制,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控。实践证明,这种管控机制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的同时,也损害了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生存权,使得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社区共管则兼顾公众的环境权和居民的生存权,一方面通过吸收保护区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以保证自然保护区环境生态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保护区资源,改善保护区的民生,以满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存权的需求,从而缓和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社区共管优势明显,势必将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及强化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结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余年建设,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独特的作用,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合理规划,明确重点;强化法制,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大力倡导科技兴区,提高保护区科技含量;努力推行社区共管,推动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大熊猫之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以大熊猫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将这一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大熊猫栖息。繁衍场所,并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该地区在80年代就实行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管理和协调工作的双重管理体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在社区政府和居民在保护和改善大熊猫的生境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又在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提出在自然保护区内如何协调自然保护与加速社区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球的关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少有的森林生态体系.本文就如何加强对该区的保护,如何实行与社区共管,贯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不仅要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我国目前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但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法制不健全、政出多门、不合理开发、环保意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健全法制、改善管理体制、进行合理的开发、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开展社区共管模式、加大生态旅游收益的管制成为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当务之急,也是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质量成为当前保护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保护区整体面积偏小,重要保护对象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善; (3)周边社区人口多,人类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较大影响; (4)周边社区居民的海水养殖活动对保护区海域环境造成威胁; (5)未来几年旅游发展对保护区的压力将显著增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 (1)健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二级区划,(2)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分区,制订详尽的生态旅游规划; (3)规范海洋渔业方式,定期检查海水养殖企业的养殖污水达标排放情况; (4)积极推动社区共管,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朴素的自然保护观,禁约文化和禁碑在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曾起到过重要作用。2002年,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反映中国自然保护史的重要文物——三块文字完整的清朝禁碑。通过对碑文文字的辨识和解读,我们发现禁碑的主要内容除了严禁采伐竹木、保护好森林外,还包含着许多规范乡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而且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就地保护的管理办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的雏形。文章讨论了禁碑对于自然保护的历史意义,指出它们对于塑造和保持群众的自然保护观念以及协调自然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研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立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在当前保护区管理中做好社区宣传、联防、共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形式。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博弈论的观点,探讨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的症结成因,并提出解决矛盾时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已有较高认可度,但省级自然保护区仍处于易被忽略的等级。特别是中国中亚热带湿润森林区的独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域密布了一批重要类似的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具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择江西乐安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典型案例,研究了该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及其与保护的冲突;基于已有数据,分析了中亚热带湿润森林区自然保护区的特征。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中亚热带湿润森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共管模式在我国保护区管理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实践阶段,且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学界关注。文章以白水江保护区共管示范基地李子坝村为例,旨在通过制度变迁视角和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对其传统管护向共管模式转型的变迁效率、演替规律及衍生路径进行探析。文章期冀在为社区共管必要性和可行性辅以实证支持的同时,也为保护区共管路径的选择和共管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参与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构建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居民对保护区的感知通过影响参与态度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对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都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出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概况以及建设自然保护区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认为通过监控资源利用强度、借助于经济诱导以及宣传、教育等制度安排,可以较好地发挥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方面的作用。协调社区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同时认为,现行的游离于社区经济之外的管理机构及体系,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周小娟 《经济师》2014,(6):33-35
大熊猫保护区与其周边社区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二者的主要问题一直集中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纠结上。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老百姓希望通过资源利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处在社区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则需要充分保有自然资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二者关系的纽带主要在于资源利用管理,并以此衍生出复杂的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发展的僵持与相互妥协。社区已成为大熊猫保护(地)区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一体化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有必要,需要尽快确立和践行。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但在保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然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出来。处理好这对矛盾首要条件是对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要有深入了解。基于以上目的,对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包括个别访问与问卷调查,涉及新建县南矶乡总户数1 590户,这些居民全部生活在保护区试验区。本调查的覆盖率达到全部农户的45%,扣除外迁农户后覆盖率高达69.3%。调查结果表明:(1)南矶乡保持着典型的湖区社会经济特征,其对湖泊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2)保护区内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渔产量因湖池不同而不同,因此,从承包湖池的渔获量来看,拥有较优的湖池的农户收入颇丰;(3)近几年,小龙虾产量猛增,市场价格攀升,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其捕获量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与社会稳定。认为:(1)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赣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不破坏其基本特征的情况下,适度捕捞,特别是对外来种小龙虾的捕捞,与自然保护不发生根本冲突;(2)由于当地农户收入颇丰,无外出动力,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湖泊渔业资源,是解决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3)从长远来看,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管理局应当建立一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冲突并把社区农户作为保护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