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美国,在打击内幕交易、实现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方面,不仅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而且有许多高度技术化处理的具体的行动规范,可操作性极强。此外,通过将严厉且务实灵活的处罚措施与执著的执法精神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和信任机制,进一步夯实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加大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活动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又需要实施刚柔相济、灵活务实的执法措施。  相似文献   

2.
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对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必须以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核心。信息公开制度对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防止内幕交易、欺诈客户和操纵市场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挥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减少市场风险,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证券信息公开的现行监管仍存在制度不完备,程度操作性差等诸多弊端,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内幕交易行为对公司、投资者和证券市场造成巨大损害,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应提高证券监管的执法水平,追究内幕交易的刑事责任,形成对内幕交易的强大威慑力;进一步完善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建立惩处内幕交易的民事赔偿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建立更严格、科学的内幕交易预防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信息披露违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当前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则、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治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承担一直是理论和实务中的难点问题。完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需要对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承担涉及到的法律依据、主体、内幕交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以及内幕交易与虚假陈述竞合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作为证券市场的一颗毒瘤,内幕交易对金融市场的危害甚大。我国较短的反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的历史和经验面对当今中国日益发展的证券交易市场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从价值原则、法制建设上,还是具体制度与立法技术上,我国反内幕交易立法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厘清关键概念,借鉴先进制度和改变证监会角色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对完善我国反内幕交易立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内幕信息敏感期界定的必要性,理论界对此素有争议,而行政执法中运用该概念的案件数量与日俱增,有些未采用的实属于执法办案事实部分关键要素认定缺失,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伴随着执法环境的变化、执法办案的现实需求,敏感期的识别对预防和惩处内幕交易、纯净证券市场具着显著的实践价值.立足于我国国情和证券市场实情,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观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完善我国内幕信息敏感期识别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英式拍卖的实验设计对内幕交易进行研究,得出当市场中不存在内幕交易时,公众投资者的信息量是不足的;当市场中存在内幕交易时,内幕交易行为可以通过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等信号传递给公众投资者,在内幕信息尚未公开的期间,使股票的定价中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但由于投资者的有限风险厌恶,在这些更多的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噪声”,一旦这些“噪声”被市场理解为内幕交易行为,引起跟风,最终会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远离真实价值,即内幕交易的存在导致市场信息低效率。  相似文献   

9.
内幕交易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文章手工收集整理出2007—2017年期间内幕交易案件的299起内幕交易数据,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内幕信息在社会关系中传递的净后果和具体的传递机制。研究发现了社会关系传递信息的直接经验证据,并且这些信息通过内幕交易参与者的交易行为传递到资本市场中,表现为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尤其是当公司在分析师预测准确程度更低时、内幕交易者通过亲密程度更高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时,内幕交易行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内幕交易更可能发生在对社会关系依赖程度更紧密的地区,即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相对而言,在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中,内幕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而且信息接收者更加信任所获取的内幕信息,投资策略更加激进,表现为首次交易占其总交易量的比重更高。文章丰富了社会关系与信息传递的理论文献,同时为提高内幕交易的监管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与机会并存资本运作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创立十几年来,逐渐发展、壮大。随着证券市场的成长,内幕交易也随之出现。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也称知情证券交易,是指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目的在于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内幕交易是一种欺诈交易行为,违背了市场公开、公平的原则,是少数人对信息优势地位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内幕交易案中,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实践中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对内幕交易侵权之诉缺乏可操作性,诉讼制度的缺失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降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需要针对内幕交易的特殊性,从民事诉权、代表人诉讼、管辖、举证责任、裁判效力等几个方面给予理论上的研究,探求可操作性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投资者在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诉讼中应当证明其所受损失与内幕交易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对此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可以适用因果关系推定,若内幕交易人无法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刖推定因果关系存在。然而,当前的司法判例并未采纳该观点。为减少和消除内幕交易行为,应当加大对内幕交易行为的行政和刑事处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管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管制论基于市场失灵和公平问题,提出应当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并对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行为进行惩罚。非管制论从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出发,认为管理当局有自愿提供真实信息的动机,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没有多大意义。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看,管理当局会在造假的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如果造假成本低于收益,将会发生欺诈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管制,并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但管制应当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稳定、正确引领市场的作用,却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进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加剧了市场的动荡,扰乱了市场秩序.在现有的市场成熟度、法律环境无法短期改善的前提下,监管层应坚持A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保护投资者并重、事后处罚与事前防范并重的原则,优化机构投资者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中间组织并实行行业自律,促进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尝试引进竞争性做市商制度等,从源头上防范机构投资者违规交易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人会比外部人更早、更容易地获得本公司信息。这样,内部人在有效市场中交易本公司股票时,会较外部人员具有优势,并能获得超额收益。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方法对超额收益及累计超额收益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并且发现,由于交易规模的不同,获得的超额收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结合《证券法》以及《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之规定,应将操纵市场行为区分为真实交易型操纵市场行为、虚伪交易型操纵市场行为、信息型操纵市场行为和其他操纵行为等.针对各种类型下各种不同的操纵行为,在解释时不仅应当区分其构成要件,而且要特别注意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其他行为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噪声交易问题,是造成地度投机和内幕交易以至导致整个市场的效率降低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鉴金融噪声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剖析,阐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提出减少噪声交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攀登  邹炎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129-136
基于多因素市场模型的事件研究方法,本文对中国大陆证券市场中的三个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案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这两种违法行为进行科学而准确地认定,可以直接应用于目前的执法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传统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现象异常猖獗。单纯抑制型行政管理措施无法消除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土壤。堵不如疏,构建合理的个人信息交易制度不仅能有效破解现有个人信息保护难题,还可以最大限度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在个人信息交易中,涉及信息源头、中间商、使用者等多个主体,其中最为重要的网络中枢节点应当是个人信息中间商的定位。合理的信息中间商模式,可以使得个人信息准确配置到合适的市场主体,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当然为了防止信息中间商在实际交易中出现角色异化现象,应当结合现有制度框架,对信息中间商准入资格、交易标准、具体交易方式、政府监管措施及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并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势汹汹,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转造成巨大挑战,WTO的权威遭遇严重挑战。为应对此严峻形势,WTO应采取多方位的改革,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WTO的有效规制之下,使之与多边贸易体制互动发展,以更有效促进WTO多边贸易自由化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